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98页

行。又法施離慳。成自利戒行。又法施忘怨。及諦察勝解。成自利忍行。又說法無倦。成自利勤行。又說法之心專一法性。成自利禪行。又說法時念念思惟。思慧增長。成自利慧行。又說法時不住空有。隨機所宜皆善巧故。成自利方便行。又此說法稱十盡願。成自利願行。又此說法心是無雜染力。乃至第十加持力等。成自利力行。又此說法智。能知所化者心行煩惱。乃至知佛智覺法界門。成自利智行也。後明自利行時即成利他行中。具顯十度。即為十段。一一段中二。先明行相。後結度名。就行相中。皆先約事。後約理。然事與理。說離前後。行則同時。
  就初施行相。先約事中。謂身命財法隨求即與。則無方來乞悉能滿意。後而無下約理。謂達三事空故無所著。後結度名。云是則能淨等者。謂若但事行而不會理。或但觀理而不行事。則不能淨波羅蜜故。下諸結名。並准此知。雖自利由說法利生即利他也。
  二戒行相。先約事云。具持眾戒者。三聚清淨無缺犯故。後而無下約理中。謂三輪淨故無所著。無著故我慢息。謂菩薩不以自具持戒見他不具陵彼自高故。持戒雖是自利。由菩薩戒要必法施方名具持眾戒故。此即為利他。結名准知。
  三忍行相中。先法。後喻。法中。先約事者。謂為怨惡憎嫉打罵割截等處。與觀善無別。等為說法。後於諸下約理者。諦察怨親平等性故。高為說法。初無有二。後喻中普截善惡無分別故。忍雖自利因。次說法則為利他。後結名可知。
  四勤行相。先約事中三。一利樂勤。謂遍策諸行。亦普勸發諸行亦普勸發諸有情故。二諸有下如行勤。三勇猛下被甲勤也。後於諸下約理者。謂於三勤所生善根。離有無相。離有故不取。離無故不捨。由此佛因行滿足。因行是果之門。門是方便。結名准知。
  五禪行相中十句。先科。後釋。前中四門。一三禪。二事理。三因果。四禪支。及初三禪者謂十句中一二三六七九是現住法樂禪。由得真三昧樂。不復貪著世間輕安虗妄樂也。餘亦並是正在定故。五十兩句。正是引生功德禪。兼饒益有情禪。現通威佛皆非為己故。餘唯引生由定能令生多定故。令知定境故。了知不違無生印故。二事理者。謂十句中三九兩句約理。餘皆約事。三因果者。前九皆因。第十是果。四禪支者。十句中初一句及第三句內下半是對治支。第二句及第三句內上半是所依支。正思惟即是心一境性。不住不出。即是無生行相。唯遮詮故。後七句是利益支。依小乘及大乘權教八定支分名體。與此不同。滅受想定名同體異。或名名皆同。而對治所治依。利益並別。謂對治一切惑障。非唯靜慮無色等障惑。此唯約脩位所斷所知障說。由得滅定者。非見道故。地中不斷煩惱障故。前八亦據此人說故。若依融攝。位地不定。此中所依即無生定。薩遮第五亦同此說。對治利益如文可知。
  後釋文者。一由觀五境無無自性故。不復貪著。二依九定作無生觀。從初禪為首。乃至非想及滅盡定。按次入出故。云次第定。簡異逆順。超越為名。九定具如薩遮中說。靜慮無色四相分別。如雜集第九。廣顯九定。如別行章。三正思惟及不住不出等。如前可知。四從無生定出生多定。起信云。得此真如三昧。能生無量諸三昧門。五從前多定。各起多通。六出入九定逆順自在。顯淳熟。謂從初禪入二禪。乃至從非想入滅定。如是名順。從滅定入非想。乃至從二禪入初禪。如是名逆。七由無生定。入餘一等持時。即入多等持。以無生定是一切定根本故。八由無生定故。觀一定境時。即知一切定境。九在無生觀時。能緣觀智。與餘一切若事若理等持等至觀智不相違。以彼一切不離此故。智即是印故名智印。印定諸法本不生故。無性攝論第七云。靜慮定名等持。無色定名等至。又心一境相名等持。正受現前名等至。十由此定即是佛體故。依此所作皆稱法界。是故能令速證佛位。結名可知。
  六般若行相中八句。先科。後釋。前中三。一因果。謂前七脩因。後一成果。二理事。謂五六兩句約理。餘皆約事。三三慧謂初三成聞慧。次一成思慧。後四脩慧。問寧知此八句初四次二後二。非是加行正體後得如次邪。
  答此若具三。不應更說第十智度故。無性釋論第七云。若說十度。第六唯是根本智攝。若立六度。通攝三智。後釋文者。且依三慧。謂聞中初句內有二義。一正成聞慧。二句思為因。謂聞已記持故。前句聞慧勝緣。於中二。謂近及事。後句聞慧勝因。亦二。謂樂及無厭足。無欲樂不能聽故。暫聞則已。慧不生故。思慧中先簡非。後顯正。謂簡獨覺。及不隨所聞。妄思惟故。後顯正者。謂如理故。後四脩慧中。初兩句正是慧體。上句離妄。下句稱實。後兩句慧用。上句知佛行。下句入果。結名可知。
  七方便行相中十句。皆顯悲智善巧無所住著。名為方便。文中。先科。後釋。科有二相。一分二方便。謂四七八三句明迴向方便。餘七句明拔濟方便。若依本業纓絡下卷。因果亦有三方便。一進趣向果。二巧會有無。三一切法不捨不受。屬當可知。二分理事別。謂四八九句約理。餘約事。後釋文中。一巧匠化世。如賢首品云。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