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一乘决疑论-清-彭际清-第1页

續藏經 一乘決疑論
 清 彭際清述
一乘決疑論
知歸學人 彭際清 述
  予初習儒書。執泥文字。效昌黎韓氏語。妄著論排佛。然實未知佛之為佛。果何如者也。已而究生死之說。瞿然有省。始知回向心地。從宋明諸先輩論學書。窺尋端緒。稍稍識孔顏學脈。而于明道象山陽明梁谿四先生。尤服膺弗失。以四先生深造之旨。證之佛氏。往往而合。然四先生中。獨陽明王氏無顯然排佛語。而明道象山梁谿所論著。入主出奴。時或不免。豈世出世間。其為道固不可得而同與。抑法海無邊。罕能盡其原底與。予畜疑久之。累數年而後決。蓮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于眾生。予讀孔氏書。得其密意。以易繫無方中庸無倚之旨。游于華嚴藏海。世出世間。圓融無礙。始知此土聖人。多是大權菩薩。方便示現。乃以名字不同。橫生異見。鬥爭無已。不亦大可悲乎。既自信于中。又懼天下萬世之疑。不能直決也。因疏暢其說。以解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之旨。自四先生外。有顯然排佛者。并附論之。
  程子曰。佛學只是以生死恐動人。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生死。知歸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然則未聞道而死。其可不謂之虗生乎。夫虗生者。聖人之所甚懼也。是故。學易而假年。發憤而忘老。其為性命之憂。豈不大哉。佛言生死事大。正欲策人聞道耳。何嘗怖死哉。故曰不生不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只作尋常本分事說也。
  程子曰。傳燈錄諸人如有達者。臨死時決定當尋一尺布裹頭而死。必不肯削髮胡服而終也。知歸子曰。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到。法法空寂。法法平等。如以一尺布為實法。則世間以尺布裹頭而死者。其皆得謂之聞道邪。古之人固有斷髮文身而稱中權者。又何說也。不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四大本空。尺布何有。若論佛事門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其為尺布也。多矣。即安得以我之所餘。傲彼之不足也。
  程子曰。佛氏之術。其為忠孝仁義。皆以為不得已。直欲和者些秉彞都消殺得盡。然後可以為道。然而畢竟消殺不得。如人之有耳目口鼻。則須有此識。人之有喜怒哀樂。亦其性之自然。今必盡絕為得天真。是喪天真也。知歸子曰。此殆非佛氏之言也。佛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海中。本無一法。而不舍一法。忠孝仁義。感而遂通。如谷響應聲。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又孰為不得已哉。必以消殺秉彙為佛罪。則未知夫世之能報親恩者。固未有如佛者也。天佛者非他。覺圓滿而已矣。覺圓滿故。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胎生。若卵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之謂窮盡生之流。窮盡生之流者。舉十方世界之為人子者而胥覺之矣。是之謂究竟生之原。究竟生之原者。舉十方世界之為人父為人母者而胥覺之矣。孝莫大焉。慈莫加焉。姑以其跡言之。淨飯王之生也。得無生忍。其歾也。生淨居天。而摩邪夫人亦且升天宮。坐道場。為善財童子說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使佛不離王宮。正位金輪。其榮施所生。亦不過受宗廟之享。保子孫之祚而已。其遂能斷生死苦輪乎哉。耳目口舌之欲。喜怒哀樂之情。苟逐于物。皆私意也。絕之可也。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絕無所絕。是名如來。隨順覺性。其得為喪天真乎。是故。聖之為聖。在于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復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先。亦若是而已矣。
  程子曰。今語道。則須待要寂滅湛靜。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貴乎智周天地萬物而不遺。又幾時要如死灰。所貴動容周旋中禮。又幾時要如槁木。知歸子曰。吾讀華嚴經。時識得此意。曹谿亦云。第一莫著空。
  程子曰。佛以所賤輕施于人。自己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而容人為之。若以率人。是絕類也。知歸子曰。有漏國土。妄想所成。聖人因幻起幻。即幻歸真。物各付物。原自一絲不挂。一毫不著。堯舜事業。如太山上一點浮雲過目。程子亦言之矣。佛方欲普度四生入無餘涅槃。又何嘗以所賤施人。使人盡從佛教。同入泥洹。不難轉五濁。成淨土。是則九品蓮臺。不離當處。永辭胎獄。成就莊嚴。何憂絕類邪。如謂胎生是實化生為妄。不知混沌初開。始生之人。何胎所出。蝨生于肌。螢生于草。濁者既爾。淨亦宜然。微者既爾。巨亦宜然。
  程子曰。釋氏只到止處。無用處。無禮義。又曰。釋氏子敬以直內則有之。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于放肆。此佛之教所以為隘也。又曰釋氏說道。譬如以管窺天。只務直上去。唯見一偏。不見四旁。故不能處事。又曰。釋氏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無之矣。知歸子曰。程子此語。以譏定性聲聞及豁達狂禪。則諾。真見心者。體用一如。渾無內外。有內有外。則有所住矣。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寂而常照。用而常寂。初未嘗專內而遺外也。嚴淨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