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行六度。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初未嘗語上而遺下也。達磨西來。九年面壁。趙州除二時粥飯外。無雜用心。長養護持。其勤若此。謂一知而遂己乎。佛為二乘弟子說沙彌戒比丘戒。為在家二眾說五戒八關齋戒。為大乘弟子說菩薩戒。或寬或嚴。或詳或略。大要使人因其所居之位。曲為之防。止惡而進善。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只務直上。豈不信然。然亦何偏之有。乃其示現入山。示行苦行。既成道已。偕諸梵侶。蘭若安居。遠離喧憒。誠以大火宅中。五欲所纏。八風所鼓。種種退緣。無時暫息。一入此門。絕無罣礙。聞法得果。直至泥洹。是為入道最勝方便。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其不以此哉。至教相所垂。又往往與儒言相表裏。梵網經言孝名為戒。修淨業者。以孝養父母為第一福田。而以臣欺君子欺父為大惡。其他概可推矣。或謂由佛之說。一切法空。則忠孝皆為贅設。不知夫忠孝者吾固有之心。非作而致之也。解一切法空。無以後起者汩之。則忠孝亦行所無事而已。而又何贅焉。如不解一切法空。則忠孝翻成繫縛。何則。殉于名。激于氣。牽于情。與清淨心不相應故。然則由佛之道。師其心。勿泥其跡。豈獨不戾乎名教。抑深有助焉。異同之論。不可已乎。
程子論地獄曰。至誠貫天地。人尚有不化。焉有立偽教而人可化乎。又曰。釋氏之說。其歸欺詐。始以世界為幻妄。而謂有天宮。後亦以天為妄。卒歸之無。知歸子曰。以地獄天宮為偽教者。將謂六經所弗道邪。夫六經之嚴鬼神。炳如矣。有情焉。有狀焉。有言語詔告焉。皇矣上帝。臨下有赫。其于人也。或命之。或顧之。或憎且怒之。福極之數。有主之者矣。紫微帝庭。太乙所部。懸象著明。昭昭在上矣。非天宮之證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其生天之謂矣。周公請代武王曰。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使死而無知。公之言其欺誕矣乎。至如鯀之為熊。彭生之為豕。伯有渾良父之為厲。緣業所感。因果無差。是決不可得而泯滅者也。于地獄又何疑焉。夫三界辠福。都由心造。如鏡取影。妍醜在人。鏡體本虗。影何可得。楞嚴經明七趣輪轉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都無所著。是故。了心則即幻恒真。迷本則全真是幻。佛說是有。有本不有。佛說是無。無即非無。坐斷有無。方明中道。豈邊見之所能測乎。
伊川程子曰。釋氏要屏事。不問者事合有邪。合無邪。若是合有。又安可屏。若是合無。自然無了。更屏什麼。又曰。學佛者都要忘是非。是非安可忘得。自有許多道理。何事忘為。人只為物所役。便苦事多。若物各付物。便役物也。知歸子曰。屏事之說。蓋為初機學人。未獲本明。多諸障礙。故令暫息塵勞。回光自照。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為入道方便。而非究竟地也。程子亦嘗教人靜坐矣。不有類于屏事者邪。若真見心者不如此。舍利弗宴坐林中。維摩詰語之言。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大鑒亦言。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虗融憺怕。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是名一行三昧。具二三昧。復有何事而可屏邪。至如一切是非。當體空寂。忘則成頑。執亦是病。唯一直心。圓融法界。不起分別。成就莊嚴。物各付物。其在斯乎。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又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何是非之可執。亦安用忘為哉。
程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知歸子曰。後天而奉天時。是之謂本天。先天而天弗違。又將安本邪。乾知大始。亦本心而已矣。
程子曰。若謂既反之氣。復將為方伸之氣。則殊與天地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如鼻息然。不必假吸以為呼氣。又曰游魂為變。既是變。則存者亡。堅者腐。更無物也。知歸子曰。盈天地間。一靈而已矣。氣不足以盡之。靈乘氣而有生。猶龍乘雲而為雨。雲有起滅而龍自若也。氣有聚散而靈自若也。是故。幽有鬼神。明有聖人。宰制陰陽。役使羣動。氣為之邪。抑靈為之邪。其必曰靈為之矣。靈為之。是決不可得而散滅者也。如日月然。今日之日。即前日之日。今月之月。即前月之月。如可得而散滅。則天地之化或幾乎息矣。且不獨人爾。飛走之走。蠢動之族。莫不柄靈以生。既柄靈以生。即皆不可得而散滅者也。然則善惡之報。升沈之果。其理自然。又何疑焉。
程子論佛戒殺生之說曰。儒者有兩說。一說天生禽獸本為人食。此說不是。豈有人為蟣蝨而生邪。一說禽獸待人而生。殺之則不仁。此說亦不然。大抵力能勝之者皆可食。但君子有不忍之心爾。先兄甞見一蠍。不忍殺。放去。頌中二句曰。殺之則傷仁。放之則害義。知歸子曰。誠知天生禽獸不為人食。則當體天之心為心。與之竝育而不害可矣。而曰力能勝之者皆可食。推是說也。苟可充庖。物無遺類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