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謂常見。不知見有我者。即生死根。性真常中無彼我故。由前之見。世間聖人初無是說。論語曰。未知生。焉知死。是謂生死無二理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謂人鬼無異情也。其不得以斷見測之明矣。由後之見。出世間聖人亦無是說。圓覺經云。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名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其不得以常見求之決矣。二見坐斷。生滅平等。去來一如。是則名為真解脫者。豈把持作弄不肯放舍之謂哉。至人物之性。雖同出一原。而其流各別。如月印千川。川各一月。清濁既隔。明暗迥殊。豈以一月既同。遂謂千川無別。雖則川川有別。何礙一月之同。其生既爾。死復何疑。陰陽造化。神感神應。亦物各付物而已。初何甞有意其間哉。
朱子云。佛氏磨擦得者心極精細。如一塊物事。剝了一重皮。又剝一重皮。至剝得極盡無可剝處。磨弄得者心精光。他便認做性。殊不知此正聖人之所謂心。佛氏原不曾識得者理。便認知覺運動為性。如視聽言貌。聖人則視有視之理。聽有聽之理。言有言之理。動有動之理。思有思之理。所謂明聰從恭睿是也。佛氏則只認那能視能聽能言能思能動的便是性。橫來豎來。他都認做性。最怕人說者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也。知歸子曰。視聽言貌。不外一心。一心之精。斯之謂睿。誠如所謂剝了一重。又剝一重。剝得盡時。天明斯復。天明既復。天則自呈。視聽貌言。從此流出。自然明聰恭從。不過其則。豈非作聖之功乎。若離此一心。別有視聽言貌之理。一以貫之。其謂之何。祖師偈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具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偈指正謂但了一心。更無餘法。識字儘有工夫。正如儒家識仁之指。用力既久。豁露本明。湛寂真常。徧周沙界。是謂識心。亦名見性。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斯之謂矣。至心性二字。本無定指。儒家所說。已自不同。孟子曰。仁人心也。或言本心。或言良心。何甞專以知覺運動為心邪。子曰。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必徵之于情。何甞離心以言性邪。佛氏言心。有真心。有妄心。言性。有徧計自性。依他自性。圓成自性。又何甞但以知覺運動為性邪。要之心性總是強名。為度羣迷。曲施方便。如其達本忘情。尚不見有能證之人。所證之法。豈可橫生意見。妄說是非。若夫佛事門中。須憑建立。是故五戒之目。全體五常。十善之條。全包五事。安有外此理以為教者哉。至宗門掃蕩之談。如大黃附子。祇求去病。瞑眩何傷。過誤殺人。初非藥咎。安得以末流之弊。辠立教之人乎。
朱子曰。釋氏只四十二章是古書。餘皆中國文士潤色成之。維摩經亦南北時人作。又曰。達摩未來中國時。如遠肇法師之徒。只是說老莊。後來人亦多以老莊助禪。西域豈有韻。諸祖相傳偈。平仄協韻。皆是後人為之。又曰。圓覺經。只有三段好。後面只是強添楞嚴經本只是呪語。後來房融添入許多道理說話。呪語想亦淺近。但其徒恐譯出則人易之。故不譯。又曰。佛只是說大話謾人。法華經開口便說恒河沙幾萬劫幾千劫。更無近的年代。知歸子曰。天竺只有梵書。入此土時。必假法師翻譯。其法師必華梵兼通。乃能用此間文句。演暢佛指。偈語協韻。亦復何疑。維摩法華是鳩摩羅什譯。圓覺是佛陀多羅譯。楞嚴是般剌蜜帝譯。當時文士不通梵書。安知佛指。而潤色成之邪。唯楞嚴為房融筆授。筆授云者。不過書寫校讐之謂。非能有所增益也。使經果出融手。何乃諱自譯之名。而必假梵僧以為重。至呪係密語。但取其音。不取其義。諸經所同。謂以淺近故不翻。豈其然也。佛經之指。與老莊自別。老子云。道法自然。佛則云。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老子云。惚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惚兮。其中有物。佛則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朱子亦言。老氏尚理會自家一箇身。釋氏渾身都不管。莊子絕滅不盡。佛絕滅盡。夫老氏謂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猶未能遺身也。佛則了陰非我。即身無身。即身無身。是名大身。是名徧法界身。絕滅盡者。非槁木死灰之謂。三界惑盡。萬德周圓。常寂光中。有何賸法。是尚非十地菩薩所能究竟。何況聲聞及諸外道。而謂南北時人。智反出老莊上邪。法華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時劫長短。情量所生。情量既盡。長短一如。故曰我觀久遠。猶若今日。稱性之談。豈為謾語。圓覺楞嚴。初示自性真空。後顯修行軌則。頓漸并收。初中後善。是為如來決定境界。是為十方諸佛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奈何挾輕慢心。妄加詆毀乎哉。
陸子之判儒釋。曰義利。曰公私。唯義唯公故經世。唯利唯私故出世。儒者雖至于無聲無臭無方無體。皆主于經世。釋氏雖盡未來際而普度之。皆主于出世。知歸子曰。否否。儒固未甞經世。佛又未甞出世也。夫所謂世出世間者。特分別心所見耳。古之大人。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有天下而弗與。雖德被四海。功在萬世。初未甞見有天下也。如必斤斤焉以經世為心。則是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