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漸除也。
釋曰徵釋頓漸也言竪論者不乖次第九品之除。
若爾何故至經等如彼說。
釋曰若爾下問以於下答故對法下證成言若爾者牒前頓出離難其漸除以於三界法不能頓緣者正答所問意顯根劣固守漸次既不頓緣焉能頓斷對法文顯言依止未至定者謂欲界未至色界根本故也。
其末那煩惱至而斷故也。
釋曰七識恒行故煩惱細從其頓出離人智行殊勝亦不能頓緣故於第九地中與其修惑一處齊斷故瑜伽下證成非如下揀顯準知。
問何故前愚至此中有耶。
釋曰愚法聲聞但分界別斷無此頓超故躡而難之。
答為顯前劣至斷煩惱障。
釋曰初勝智引攝轉彼小心二例況末那顯教陿劣此謂下結分齊。
其所知障至非擇滅也。
釋曰此所知障但能障定故入無餘時須斷又滅其智獨顯無餘故唯非擇滅也。
其餘一切至如瑜伽說。
釋曰先雙標慧解脫下列二類此乘所知既獨障定不障智慧故慧解脫人不斷也言俱解脫者謂定慧雙修定既被障不得解脫故須分斷謂八下示所斷障與能斷智也。
又諸解脫至心得解脫故。
釋曰初句指八定次句離障顯由聲聞下約人體障明其深入耳。
當知此始教至斷種子故。
釋曰此中結意料揀有其二義一以所知料揀謂小乘但斷煩惱此則兼斷所知二小乘唯斷煩惱此則兼斷種子何以故謂彼小乘既不談八識含藏故無種子設爾經部所談即屬大乘故也。
直進菩薩至二障俱斷。
釋曰此教菩薩雖五位伏斷之殊皆二障故不同聲聞更分界地也。
又煩惱障至約界分品。
釋曰菩薩之人觀智勝前不假委細分其品數唯一伏斷也。
但於二障至頓斷彼種。
釋曰地前伏障者謂資粮位中伏二障現行加行位中伏二障隨眠皆用加行智為能伏纔登初地見道入心二障分別種子剎那頓斷。
其俱生中至大菩提故。
釋曰初明留惑何以下徵釋所以潤生攝化則資其智願不墮二乘則護其沉空其所知障既障大智菩提造菩提者分分而斷。
是故攝論至證佛果也。
釋曰即由留煩惱障起勝行者謂資成大悲殊勝之行悲智相導得至無漏佛果。
又梁攝論至金剛位。
釋曰據論定留惑窮因何以故論云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故。
其所知障至方得總盡。
釋曰正障菩薩道者謂與大菩提而歒體相違故地地斷終至佛地方究竟。
由此即說至俱至佛地。
釋曰由此者指前所知若然者則煩惱修惑故留所知修惑故斷以是義故俱至佛地也。
故對法論至及如來故。
釋曰證成二障俱至佛地也修道位中唯修所知對治道者良以此障障其菩提是故修其法空之智而對治之其煩惱障不障菩提仍資大願故不斷之但至盡得果一時俱亡頓成羅漢及如來者謂約煩惱盡邊成羅漢所知盡邊成如來斯乃寄對引攝之義也。
其末那俱生至佛地盡也。
釋曰七識俱生偏障佛地故至彼盡。
問其二障至現行有何同異。
釋曰二障修惑既通諸地於六七二識之中或起現前時還同耶異耶。
答其煩惱至不起過患。
釋曰合盡而故留焉成患害加以智控用成大悲。
猶如毒蛇至而成餘用。
釋曰舉喻也毒蛇喻惑呪力譬智御餘喻助成願行下合法云。
菩薩善巧至皆得自在。
釋曰初引證是故下結意言或現者助勝行故或種者斷而不斷故由是皆得自在也。
其第七識至觀智為間故。
釋曰受生三界非七識煩惱能為故非潤生既不潤生攝化故不更留行相細故者謂四惑俱生也惑既微細觀智纔虧即便現起故云七地已還有時暫現由觀智為間斷故。
其所知障至地地分斷故。
釋曰二識所知最障菩提欲證後地入心須於前地出心而斷故云皆後地惑於前地起等。
問若爾何故至有漏心等耶。
釋曰若爾者躡上地地分斷以問也意謂若分分斷應無漏失何故下正難相違。
答若約第六至即似有漏。
釋曰六識煩惱留故起似無乖所斷。
若約所知至此二通十地。
釋曰二識所知貫其十地若起有漏正當所斷復何問哉。
若末那煩惱至餘義準知。
釋曰七識煩惱既非所留即實有漏於七地有無七識煩惱恒行無明從初入雖二智雙緣決定別照照真則寂然不動照俗乃識妄差殊葢不定者但在觀智之斷續耳。
又此教中至對法論說。
釋曰惑滅智起初法二喻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故對法云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秤兩頭低昂道理有本云如昂即押押即昂等或云築即押押即築等恐傳寫之訛也以違論故。
又此障法至是其障義。
釋曰且法相大乘見有實惑可斷惑滅智起故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今以點示意順性宗故說障既依識本自無性無性即空妄說為障義也若更深而究之所依之識亦無有性故圭山云識如幻夢此中依識無性之言亦含斯義思之。
如維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