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無盡。一念。不可說。一切。非劫。於彼無量同類劫中。恒說一切權實教門。
第五收異類劫時。謂彼無邊一一劫中。各攝無量異類劫海。如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等。於彼一切異類劫內。恒說諸法。
第六以念攝劫時。謂於一念之中。即攝前後無量無邊同異類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攝盡前後際一切劫海。如是時劫說無盡教。
第七劫念重收時。謂一念中所攝劫內。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劫內諸念。攝劫亦然。是則念念既不盡。劫劫亦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於彼諸劫說諸經海。
第八異類界劫時。謂前之七重。且約同類。如今娑婆一類界等。今辨樹形江河形等無量無邊異類界剎。剎既同處。而有時劫不同。亦有時劫相同。而有長短各別分齊。然世界形相。略開二十種。華藏品云。須彌山形。江河形。迴轉形。旋流形。輪輞形。壇墠形。樹林形。樓閣形。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蓮華形。佉勒迦形。眾生身形。雲形。諸佛相好形。圓滿光明形。種種珠網形。一切門闥形。諸莊嚴具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又收彼界。總成八類。謂穢世界。淨世界。小世界。大世界。麤世界。妙世界。狹世界。廣世界。並盡彼界時劫。常說一切諸法。
第九彼此攝入時。即彼異類界中所有時劫。亦復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悉於彼時。恒說諸門。
第十以本收末時。謂以非劫為劫故。如華藏界中。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於此無量不可說劫。常說諸教。初無休息。
言十儀者。第一本末差別門。謂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無異說。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則初度陳如。後度須跋。中間亦唯說小益小。如四阿含五部律等。二。若約三乘。則始終說三。通益三機。中亦說三益三。如密迹等。三。若約一乘。則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其中不通小乘三乘。復攝九世。該於前後。更無異說。如華嚴等。然此三類。依於此世根性定者。常開如上一類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如終。更無前後。
第二依本起末門。此有五類。謂初為菩薩說大。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如出現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廣辨其相。皆明先大後小。約法名從本起末。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約一機前大後小。
第三攝末歸本門。依無量義經。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後時說大。法華亦云。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深密妙智說。皆先小後大。然此門中。有二類人。一者。一人備歷小大。如四大聲聞等。二者。先稟小人。未必後時稟大。以小性定故。而聞後時說大。故異前始終俱小。後稟大人。未必要從小來。以有頓悟機故。而知先來說小。故非前始終俱大。
第四本末無礙門。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暎。與奪相資。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諭。總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華嚴。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顯了三乘。皆如深密。五破異一乘。如法華。
第五隨機不定門。謂上之四門。初門明三類機。始終常定。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三門明一類機。自淺之深。四門明二類機。初機聞頓。後機從淺至深。更有一類不定之機。或從小乘。次入三乘。後入一乘。亦有從小。直入一乘。或多類機。隨聞一句。異解不同。
第六顯密同時門。謂同聽異聞。若互相知者。是顯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祕密。顯密同時。亦無前後。
第七一時頓演門。謂上來諸門。一時頓演。華嚴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八寂寞無言門。謂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般若云。我從成道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
第九該通三際門。謂此上諸門。盡通三際。經云。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第十重重無盡門。謂前之九門。隨時隨處。重重無盡。皆無前後。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言五教者。初。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以明法數。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辨聖凡。分欣厭。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上之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漸。
四。一乘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說故。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不同於前漸次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故立名頓。問。此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