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传戒正范-清-读体-第11页

已。三拜。起具。分立左右。呼云)。
  上香 復立 諸沙彌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所有乞戒言辭。汝當自白(為首者朗白云)。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道難遇。戒法難受。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樹光明幢。張淨梵網。接引凡流。攝歸僧寶。願錫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酬恩德。
  (白已。諸沙彌齊一叩首。合掌誡諦跪聽)。
  和尚撫尺云。
  夫采如意珠而入海。從淺至深。稟具足戒而登壇。繇小進大。戒寶非踰跨可求。佛制必相應方授。未有不歷沙彌行業。而直趨大僧名位者也。今爾諸人。既已守持息慈學處。復能求受比丘律儀。則階級無越。理合增修。況乎請懇殷誠。吾豈悋而不授。但此具足大戒尊重。所任靡輕。是正法久住之根源。僧伽蕃衍之命脈。非具足則僧倫無以崇立。非僧寶則佛法何以弘通。故於天人魔梵外道婆羅門眾中。比丘僧最為第一。所以欲圓具戒。非處莫託。必依白二羯磨結界之地。故律云。非羯磨地。不得在內受欲行僧事。處既如法。於中建壇。十師數必滿足。遴請如法精嚴。故律論云。和尚二阿闍黎並須如法。七僧為證皆清淨明曉。若無和尚。若十僧不滿。皆不成就故。師雖如是。又要汝等身無難遮。故律云。身相不具。百遮等人。及自破淨行。污他梵行。皆不得受具。道器雖具。正為汝等秉宣。白四聖教發體之時。仍須文句不得增減差脫。作白羯磨咸欽律檢。斯可不墮非法。縱然外緣俱成。而汝等乞戒之心復有三品。所謂上中下也。隨其所發之心。則隨感上中下品之戒。然以具足戒之戒法戒體戒行戒相。與前沙彌受持者。百倍千倍不能比喻。苟不識知如是深義。雖云登壇授受。受已還同未受。似僧非是真僧。與眾共住。名曰啞羊比丘。同僧法事。呼為摩和羅輩。若欲紹隆三寶。利益羣生。斯之功德。何繇可克。故我今於未登壇前。開導明了。令汝等正受戒時。領解不昧。所言上品心。受上品戒者。即汝等來朝壇上。能發堅固信力。普於法界一切有情無情境上。起廣大慈護之心。除不善損害之念。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於中不怖不退。志願堅深。此則謂之發上品心。受上品戒。誠所謂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能住正法。建立僧倫。若縱有慈護心而護之不普。亦緣法界境而緣之不周。於度生邊。似有怖退。志願未能深堅者。謂之中下品心。此心狹劣非勝。所獲之戒。但是中下品爾。此戒僅可自利。止宿草庵。既缺利他。佛種奚紹。是以今欲汝等發上品心。受上品戒。而不欲汝等起卑劣心。受中下品戒也。所言戒法者。即世尊成道十二年中。觀有漏因緣事起。而為諸無事比丘禁防三毒。調伏七支。金口所制二百五十淨戒。一百八十四種羯磨。乃至三千八萬無量律儀是也。所言戒體者。即是來朝於十師座前。正秉羯磨時。爾等發上品心之思業力用。運想法界。徧緣一切塵境。而境從心現。然所現之境。非有表色。即是法界一切塵境之體。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緣想領受已前。此塵境體於汝無繫。但一發心緣想領受已後。此法界塵境體。恒依汝等自心。念念不忘。時時守護。是以戒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和合。名為戒體。如藥丸喻可以例知。所言戒行者。即依本所受之戒體。於日用處或讀誦。或安禪。或熏禮懺法。或修持淨業。乃至著衣受食等。皆不違越毗尼。所以一切行。盡名戒行。非謂一切行外而別有戒行。出世行業。悉以淨戒而為本也。所言戒相者。即佛所制二百五十具戒。一百八十四種羯磨。於一一戒相中。所明輕重開遮。於一一羯磨內。所攝成壞兩緣。此即法相也。於日用四儀間。常所行時事。及非時事。此即行相也。其法因事制。事依法成。若一切善業等事如法。當行而不行。此名之止犯。若當行而即行。此名之作持。若一切惡業等事非法。不當行而行。此名之作犯。若不當行而不行。此名之止持。若罔知止犯作持。止持作犯。則開遮全晦。成壞茫然。是故律制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學。五夏以後。方可聽教參禪。蓋為令其識相護體。冀生定慧。出世道業方有所據。汝等若能如是信解。如是受持。庶合聖德。真是出家持法之子。故首棱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者。今夜當請羯磨阿闍黎。先審汝等沙彌十支禁戒。若守持無染。可謂真淨道器。少有違犯。仍是襍穢身心。必須苦切痛訶。依律懺悔。更有十三重難。十六輕遮。於臨壇時。方差教授師屏處別問。至秉羯磨。對眾復再嚴詰。我今令眾引禮大德。將汝等往詣二師寮。白知啟請受具開導等情。俟作法審懺中。若果無犯重。不毀根本者。方可集會同界大僧。於彼眾中恭請十師登壇。為爾諸人授大比丘戒。眾引禮大德。如我所語。即當奉行。(眾引禮。曲躬合掌齊答云)如和尚所命。
  (四引禮轉身向上。展具三拜。仍分列左右。呼云)。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送和尚歸方丈。
  (如常禮送和尚歸方丈已。復回法堂。眾沙彌同謝眾引禮師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