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终南家业-宋-守一-第8页

乃圓觀也。但利者觀念即真。念起即俗。鈍機歷事。知無是真。知識是俗。則前占察真如准識。雖對利鈍。必應真俗相須。但深淺有異耳。斯葢利者入願樂時。先已了達諸法。究竟一相。能觀所觀。無非中道。念念真如。心心泯寂。此人位雖在初。智圓惑遣。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又如敬儀。初後心齊等。又如論云。從願樂至究竟。名觀中等。始從初心。終至後心。無分別智。念念增明。破惑亦利。見理亦速。不歷僧祇。涉位究竟。鈍根之者。雖已聞妙理。能發大心。但知未明利。入願樂時。始知諸法。體是唯識。但有意言。思惟分別。種種差異。於此位中。修影像唯識觀。遣意言分別。伏外諸塵。准論謂之。依他性。遣分別性。證無相性。時經長劫。漸漸明利。然後方達一切唯真唯實。論中謂之以真實性。遣依他性。證無生性。翻真實性。為無性性。謂之從假入空。照假無生。故見中道。得無分別智。位入見道。如是則雖利鈍明昧。遲速有異。必真俗兩緣。歷位無別也。然上所引。占察南山真觀。靈芝總觀。唯利根所修。占察南山唯識俗觀。及靈芝別觀。乃鈍根所修。利者智圓。能了俗即真。觀別是總。故隱俗別之號。唯彰真總之名。鈍者智劣。由俗顯真。因別歸總。故揚俗別之稱。乃隱真總之目。已上皆謂。修唯識願樂位人。雖利鈍小異。真俗無殊。
  問。既利鈍二機。證有遲速。所歷階位。為同為異。
  答同也。如前引。敬儀云。由解行之遠近。致利鈍之乖異。菩薩約位。具列五十餘階等。是知唯識四位俱歷。但遲速異耳。
  問。有人以今家觀位。初住破惑。列圖行世。又有人謂。觀雖是圓。斷必初地。唯據儀文。三賢十聖。三祇三劫等文。如斯諸說。其義如何。
  答。由不究諸文。理事兩緣。利鈍皆被之義。故此妄立。初師則褒於鈍漸。一混上流。次師抑於圓修。涉時長遠。文云。推步通局。解行遠近等。何不詳取。而妄意偏判。溺喪祖懷。其可得乎。
  問。祖師於疏鈔。以利鈍二機。分對相空唯識。如云。鈍見空時。不分別色。智知唯識。不分別空。今唯識一觀。通被利鈍何耶。
  答。若三觀相望。性空是鈍。唯識最利。相空望前為利。望後為鈍。若三觀別論。則各被利鈍。略分如此。義見諸文。非學不知也。問。近多判大菩薩。乃是行大。非位大。破靈芝說地上為大菩薩故使荊谿有判位大高之責。殊不知。今家所謂大菩薩者。蓋指乎修唯識觀者。對前相空為小。故稱大爾。資持反謂特舉深位。以彰理妙。未免將錯就錯等。此義請為決之。既納三聚。何須後增菩薩等。乃是修唯識觀人。故有判位太高。深位無罪之斥。前二師亦謂大菩薩者。乃是行大。圓觀唯識之者。正是將錯就錯。何以此語。而責資持耶。蓋由鈔疏中。觀示三種極理。故舉三位果人。證此觀行。乃是聖道故也。至於行位。在文皆略。並指論文。及凡聖行法。資持豈不知唯識四位。凡聖通學。如云論文自云。唯識通四位。那責南山判耶。此蓋特舉深位。以彰理妙。當知悔法正為下凡。故下勸令任智強弱。隨事觀緣。豈令佛果。而悔罪耶。此是資持全文。故特引之。庶使見者。知其意焉。
  問。既云深位。應是十地。資持那得又云。大菩薩者。初地已去耶。
  答。若在賢位。未見真理。顯觀非妙。初地已去。破無明。證中道。顯理觀之高深。令行者之忻慕。既云已去。明知非局。
  次決相空。
  問。業疏既云。經中乃多。要分三位。未審此位本何經耶。學者議論紛紜。未見定指。
  答。吾祖聖師。神慧卓朗。通經通律。立事立言。非考之實錄。得之自心。必無妄示。此位所未說者無唯今依業疏云。初淺滯教謂境是空等。又靈芝云。雖發大心。未窮心本。故設此觀。空諸塵境。如諸般若所被初心等。(文)今且以諸部般若中。通被大乘。初心淺破。諸法之相。滯住空理者。即此位教意。如靈感傳。天神告南山云。但是無相。離我我所。即入般若等。又原人論。分般若。共不共別。不共乃唯被菩薩。共則通被三乘。又成實云。若滅五陰相。爾時乃名空相具足等。是知般若通被淺深兩機。相空該於大小二典。當須優柔教意。不可妄心穿鑿。
  問。業疏何云大乘極處。空識為本耶。
  答。小菩薩既發大心。亦名大乘。雖但見空理。於彼當教。亦為極處。
  問。未審此觀。斷證位次如何。
  答。有人依大品中。乾慧等地。祖師無定指之文。又不見整師凡聖行法故。未敢定論。請更詳之。
  問。相空觀位屬大耶小耶。
  答。如上所示。屬大明矣。但緣失考諸文。故有異說。今通引疏鈔明文。方見判攝不濫。如云觀事是空。又云。謂境是空。又云。鈍見空時等。據此但見空理。則與二乘是同。如云小菩薩。又云。大乘極處等。據此又屬大乘。尋觀靈芝諸記。分對極明。如云由小菩薩。涉於大小。小據觀智。大約志求。大小雖異。並菩薩乘。故且一往通収大中。又云。相空通大小。又云。前二性相雖殊。皆以空為理。後一以心為理。若權實往分。前二為權。後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