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二屬大。又云。上之三觀。前二小乘。後一大乘等(云云)。斯皆約志求収大。約觀智歸小。大卛修行。志願為要。故此一位。必屬大攝。近有我見不融。見云前二小乘。便謂靈芝判此觀位。不合屬小。廣有毀斥。云云久矣。今謂管窺者。即此人也。然不知此文。總判三理。大小有歸。故云前二小耳。苟通究諸文。則妄執必釋也。
問。會正記釋小菩薩云。即地前加行三賢。增暉云。修影像唯識者。又有云。信解行向。四十心人。又有判同台宗別教列圖流行。又有判同台宗通教等。云云。如何。
答。准攝論中。地前修影像唯識。為願樂位。収信解行向等人。然此行者。皆知妙理發心。究竟修唯識觀。但智未圓明。未證中道故。在賢位。而小菩薩者。南山謂之初淺滯教。靈芝謂之未窮心本。以空慧證空理。與唯識願樂行相天別。判同別教者。且別教修次第三觀。破無明證中道。比之淺滯之教。空相之人。遠之又遠。自悞悞他。師資相授。非一日矣。判同通教者。一往覽文。不無其致。細詳今立。理恐未然。何耶此之性相唯識。皆本教詮之有殊。彼之藏通別圓。各明觀行之乃異。雖三四之不等。攝大小而皆同。苟以彼通。而同此相。則何異續鳧而載鶴乎。須知性空一位。通被利鈍。該乎體扸。切詳義趣。可以収彼。藏通二乘。如資持等記。可以准知。相空一觀。文通深淺。如前引般若成實等是也。此位觀行。亦通大小。如前引。資持云。大小雖異。並菩薩乘等。是也。約義斟酌。可収彼藏通菩薩。唯識雖圓。機修乃異。亦如前引。疏鈔諸記。理事總別。敬儀誡觀利鈍遲速等大觀文理。可以収彼別圓二門。如此分對。方見祖師立教。被機兩皆周足。
問。資持謂相空云。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薩。相召佛子。即為明例。有人云。資持將三觀。配三宗。故以四分。屬小菩薩。不知性空一觀。正出成論。那。得四分屬小菩薩等(云云)。此破資持文義極廣。如何疎決。
答。蓋彼人不體此位義通。又昧四分旨趣。但隨他宗教門以局今家觀行。未免展轉有過。若據天台所判。以小乘諸律。成實等論。盡鹿苑三藏教収。故不可以相屬空觀位。配屬四分。然吾祖遵一代時教。大小淺深。總示三觀三宗。文義既齊。攝屬何失。若執文云。觀事是空本。相是空等語。謂不可比對四分者。然此部計。達諸法相緣生故空。一切皆假故名空宗。亦曰。假宗捨財用非重。相召為佛子。皆大乘義。沓婆厭小行。專利他。又成論中。先以生空不見我人。後以法空。不見色性。乃至不見識性。又云。若滅五陰相。爾時乃名空相具足。是知。四分成實。乘非愚小。行兼利他。觀不唯明析拙。人匪局號二乘。教蘊分通。義該深淺。淺屬性空。深歸相位。況復相空。又通深淺。淺収四分成實等。深収般若大空。又乃性空。亦具深淺。淺収十誦雜心等深収四分成實等。前引成實具有破性破相之語。豈不明耶。廣在諸文。義非臆說。
三決性空。
問。性空者。請示其體。以決諸疑。
答。言性者。即橫執之情。如瑜伽論云。性者。情也。執情之義。如前略釋。請白披之。
問。性空一觀。本何教義。
答。觀依經立。理假言詮。雖文無定指。必義有所歸。既觀明空理。位結小乘。約義定文。即阿含等經。成雜等論。四十等律。但有明析法破性。體法破性者。皆此宗教意。破人法執情之性。故得性名。永異先哲。
問。性空一觀。屬有門耶。空門耶。
答。空有齊収。如資持云。言性空者。須分利鈍。利者體色即空。鈍者析法見空。(文)准此利即空門。鈍即有門。深淺配對。如前可見。
問。資持云。或云有宗唯證人空。假宗人法二空。其義如何。
答。據南山敬儀誡觀業疏等文。人法二空。大小同證。空有俱修。但深淺有異。若我人執性。空有並破。實法體性。盡不盡別。如四明云。有門說存隣虗。空門說破隣虗。今更議之。有門計我是空。計法是實。本證人空。蓋於諸法。窮逐我人。故得破法。麤相分證法空。微細色心。不能窮盡。所謂觀色至於極微。觀心至於一念。空門計我人實法。體皆空寂。但觀諸法。我人何立。行圓果滿。空皆究竟也。如上略敘。可謂以螺酌海。不知分量也。嘉定庚辰。仲秋滄洲座司出。
終南家業卷上(本)
終南家業卷上(末)
答日本芿法師教觀諸問
日本芿師為法之切。於慶元間。泛舶東來。彼時先師如庵開法景福。芿即依學。十有餘年。緣異音不解。每別席指教。芿乃討論。分陰不癈。大小部文。一宗教觀。無不通達。後遊參諸方。彼有不入其門者。妄測堂奧之淺深。於是作疑。而激學者。余甞會語。扣知彼懷。而非實疑也。彼文一出。餘二十年。將謂公心義士必能洞之。豈期因此反多妄議。茲以學徒。請與決之。故略為敘。冗迫夏課。義多未安。苟有正者。而我師焉。庚寅中制日山述。
先謄彼疑次列今答。
彼云。五義分通疑。
今決分二。初決妄傳。二答彼疑。初中。有謂。吾祖依五義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