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莊嚴也。恐煩久坐。不敢廣述。茲者伏承台斾。寵臨講席久坐。證明元照學問荒淺。言理疎野。不勝皇懼之至。判府樞密伏願成化千里。鎮撫萬樞。長為聖世之忠謀。永作教門之外護。我皇庶境。同集玅因。能說所聞。俱霑利益。
講罷樞密上詩以謝
心淨佛土淨。境空無一毫。風柯響林薄。華雨積庭皐。說法龍象遶。放生鱗羽逃。知師精戒律。功行不唐勞。
為義天僧統開講要義
高麗王子弘真祐世廣智僧統義天。同弟子壽良。航海求法。首登師門。元豐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偕館伴主客學士楊傑就寺。請師陞座。發揚細要。義天矍然避席。作禮。請所著書。歸遼東。摹板流通。
講曰。現講四分律刪補羯磨疏。正當第三卷。明無作戒體。今日更不進文。略敘律宗綱要。自古禪講。凡欲說法。先說一道理。以通言路。以謂一切諸法。離相寂滅。非言語文字所能詮。非思量分別所能及。故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若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又云。始於得道夜。終至涅槃夜。於是二中間。未甞說一字。又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等。世人聞此。便謂佛法離言絕相。都無所說。然不知有因緣故。於無說中不妨作種種說。無說而說。說無窮盡。今日幸遇主客學士僧統國師。同請陞座。有此因緣。故不免東道西說。且酬來命耳。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乃知一切眾生。本具常住真精妙性。其體清淨。其用自在。其相平等。不分而分。強說三義。聖凡一體。依正不二。聖人得之而無所得。眾生失之而未甞失。然此妙性。不離諸人現前一念覺知之心。推之於心則為心。推之於物則為物。則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同一真性。等無差別。故云。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此之謂也。但其法體不守自性。感物而動。隨緣而變。故諸眾生虗妄顛倒。於清淨中而生染著。故為煩惑。於自在中而起纏縛。故為漏業。於平等中而起分別。故為苦報。翻彼三義而為三障。流轉生死。經百千劫。受無量苦。不自覺知。真可憐愍。是以如來出興於世。為令眾生復本真性。以方便力種種開示一代時教。無非皆為趣一佛乘。故云。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令眾生了知自心。無始煩惑當體清淨。無量結業當體自在。無窮苦報當體平等。一法既爾。法法咸然。華嚴直爾而說。法華作方便說。不唯釋迦。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故云。十方一切諸佛。法亦如是。西天二十四祖.此方藂林禪德棒喝言句.天台賢首開拓法門.南山祖師闡揚律藏。方便提誘。皆為此事。但由眾生宜樂不同。致使宗途有異。佛法不貴多說多誦。說則是人能說。未審以何方便而能造趣。又復修何等行。而得作佛。學者至此。多或遲疑。往往世間學佛之人。止以口說。便為了當。豈知生死道中一無所濟。病苦臨身。精神罔措。此時方悔。悔何及邪。是故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蒙佛開悟。身心明了。方能咨請修證法門。云。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故知口說。但自空解。欲入聖道。須修實行。修行之門。必先以戒而為基本。是故如來始於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十重四十八輕。禁防心念。為心地法門。圓頓妙戒。此即大乘以戒為先也。大教門中廣大包攝。以至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天人.鬼.畜。但解法師語者。皆得受戒。是故西天國王登位.大臣受軄皆先求受。故戒經云。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等。是知凡學佛者。無論道俗。皆須受戒也。然此大戒。但被彼菩薩大根眾生。二乘小機即應絕分。是故如來現生王宮。入山修道。六年苦行。成等正覺。始於鹿園。先受三歸五戒。次制出家受具足戒等。此即小乘以戒為先也。以至雙林告滅。遺教其徒。首云。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乃知戒是截苦海之舟航。趣涅槃之梯隥。故經云。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又涅槃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又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諸經論中廣有讚戒之文。不能盡舉。出家之人。若禪.若教。以至房居。所習雖殊。未有不登壇受戒者也。多偏學。見學律者。薄為小乘。見持戒者。斥為執相。而不觀己身削髮染衣。復不思自心登壇納具。且受而不持。雖受何益。況眾生之心。習惡日久。如猿猴.野馬。難可禁制。經曰。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學道之人。不可自欺。敢問諸佛子。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如何用心。如何調伏。既云出家。為求解脫。若不奉戒。解脫無因。將何以為比丘之體。將何以受人天供養。將何以報四恩。將何以入聖道。將何以為世福田。以何為自行。以何為化他。以何軌範僧徒。以何住持佛法。且如國家設禮樂。以備君子。立典刑。以防小人。此亦不異僧門所制戒律。國無禮刑。則何以治天下。何以齊萬民。僧無戒律。則何以住持佛法。何以攝誘徒眾。故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