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县置。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一六>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本属。圣历二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县。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徙治玄州总管府,炀帝改渔阳郡。唐武德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
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
三河县。本汉临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一七>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元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幽州。十八年来属。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有就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後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
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於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後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鬼,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後名海阳县。汉末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後属辽西。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一八>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馀仞,下临渝河。统县三:
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於濡水。汉属辽西郡,久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
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户三千。
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於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
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一九>营丘六郡。後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後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
广宁县。汉柳城县,<二○>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二一>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校勘记
一: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援立,原误「援力」。按地理志五:「晋高祖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又地理志一:「太宗援立晋。」据改。
二:榆林之关索隐谓,今山海关,隋书曰渝关,亦曰临渝关。此榆林盖临渝之声同而倒误者。
三:开泰元年落军额按纪开泰元年十一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四:本晋幽都县索隐谓晋无幽都县,唐志幽州范阳郡有幽都县,晋应作唐。
五:昌平县本汉军都县按昌平、军都并汉置县,後魏始废昌平入军都。
六: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州平昌」三字原脱。辑本元一统志卷一:「後魏即县郭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後郡废县存,以隶幽州。」据补。
七:固节镇据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以下称寰宇记)六九,应作固节县。
八:水经注注字原脱。按「雍奴者」云云,非水经经文,为郦道元注,据补。
九: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三河,原误「香河」。按香河为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所新置,非旧有。据改。
一○:本泉山地索隐:「泉山上当有玉字。清一统志玉泉山在宛平县西北二十五里。玉河源出于玉泉山,亦名御河。玉河废县在宛平县西南。」
一一:北渡范水刘李河渡,原误「复」。据王曾行程录改。又行程录范水上有涿水,下文元和殿後有洪政殿。
一二:齐长城按此地非齐境,索隐谓齐当作燕。昌平山水记则谓北齐天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