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1-正史

30-辽史-元-脱脱-第95页

所筑。
一三:改归化郡郡,原误「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及寰宇记六九改。
一四:易故安二县地故安,原误「安故」,据汉书地理志及上文改。
一五:本汉道县索隐谓「道」当作屰,汉志注:「屰,古遒字,音字由反。」续志亦作屰,晋志始作遒。
一六: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二年省,隋开皇」六字原脱。按周大象三年二月为隋所灭,无十八年。寰宇记六七云,後周大象二年省遒县入涿县。隋志云,开皇元年以范阳为遒,更置范阳於此;六年为固安,八年废;十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改为涞水。据补。
一七:本汉临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考异谓「」当作。索隐云:「两汉志俱无临县。唐武德二年析潞县置临。贞观元年省。开元四年复析潞县置三河县,即临故地。」
一八: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此九字衍文。按石晋割地在太宗时,滦州为太祖以俘户置,不在十六州之内。
一九:冀阳冀,原误「翼」,据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改。
二○:广宁县汉柳城县拾遗云,汉当作唐。元丰九域志:「河北路营州下都督柳城郡,领羁縻四州,柳城一县。」汉柳城在中京道。索隐谓自此以下至「复旧地」,应移入中京道兴中县下。
二一:李万荣荣,原误「营」,据世表及旧唐书一九九、新唐书二一九契丹传改。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後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怛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州。周复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州,<一>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於此。永淳元年默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州。<二>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三>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统州二、县七: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四>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长青县。<五>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馀万围汉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
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後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於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户三千。
怀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厥所据。唐克颉利,县遂废为怀荒镇。高勋镇燕,奏分归化州文德县置。初隶奉圣州,後来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弘州,博宁军,下,刺史。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唐初地陷突厥,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天宝乱废,後为襄阴村。统和中,以寰州近边,为宋将潘美所破,废之,乃於此置弘州,初军曰永宁。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统县二:
永宁县。户一万。
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六>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县一:
宣德县。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後隶定襄郡,汉末废。高齐置紫阿镇。唐会昌中置县。<七>户三千。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秦为上郡北境,汉属五原郡。地碛卤,少田畴。自晋永嘉之乱,属赫连勃勃。後周置永丰镇。隋开皇中升永丰县,改丰州。大业七年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奏改归顺郡。唐武德元年为丰州总管府。六年省,迁民於白马县,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