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多至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皆藏诸皇史,不与焉。缥缃之富,古所未有。其后典守不严,岁久被窃。万历三十三年,内阁敕房办事大理寺左丞寺副孙能传、中书舍人张萱等奉阁谕,校理纂辑书目,则并累朝续添书籍入焉。大半残阙,较之正统目录,十仅存二三尔。”
◎编辑
洪武二年八月,修礼书。诏举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之士,年四十以上者,礼送至京。曾鲁及梁寅、宋讷、徐一夔、刘于、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A7并与焉。明年正月,书成。赐名《大明集礼》。其书准《五礼》而益以《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通纪》。 )
三年十二月,《大明志书》成。先是命儒士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先、郑雄等六人,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胜、降附始末。至是书成,命送秘书监刊行。(《艺文志》。 )
六年三月,《昭鉴录》成。先是命陶凯、张筹等采抚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劝戒者。会凯出参行省,编辑未成。乃命文原吉、王亻巽等续修之。至是书成二卷,颁赐诸王。(《三编》。 )
七年五月,命詹同、宋濂等纂修《日历》。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凡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为书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通纪》。 )
十三年六月,上命儒臣纂辑历代诸王、大臣、宗戚、宦官之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命曰《臣戒录》。颁布中外,以昭炯鉴。(《大政记》。 )
又诏儒臣采历代史所载相臣,贤者:自萧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为传十六卷;不肖者:自田鼢至贾似道二十六人,为传四卷;命曰《相鉴》。太祖制序。(《艺文志》。 )
十六年二月,大学士吴沈等进《精诚录》。先是上将享太庙,致斋于武英殿,召沈等谓之曰:“朕闻古圣贤书,其垂训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亲;则人道立矣。然其言散在经传,未易会其要领。卿等其以类编辑,庶便观览。”至是书成。上赐名《精诚录》,命沈序之。(王圻《通考》。 )
二十六年二月,《诸司职掌》成,颁布中外。又编辑《稽制录》,御制序文,颁示功臣。(《明政统宗》。 )
十一月,命儒臣辑历代诸王宗室为恶及悖逆者,编次成书,命曰《永鉴录》,颁赐诸王。(《昭代典则》。 )
二十七年九月庚申,修《寰宇通衢》书成。其方隅之目有八:东距辽东部司,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潘卫,西南距云南金齿,南逾广东崖州,东南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宁卫,西北至陕西、甘肃,横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纵一万九百里。(《三编》。 )
是岁,命博士钱宰等,编辑《书传会选》成,凡六卷。初,帝以蔡沈《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其他注与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徵天下宿儒订正之。书成,颁行天下。(《赵ㄈ传》。 )
二十八年九月庚戌,颁《皇明祖训》。初,上命陶凯等编辑《祖训录》。六年书成,自为之序。命大书揭于右顺门之西庑,随时损益。至是重加裁定,名曰《皇明祖训》,颁示内外诸司。谕曰:“后世有敢言更制者,以奸臣论,毋赦。”(《三编》。 )
永乐五年十二月,修《永乐大典》,书成。先是,元年秋七月,帝谕侍读翰林学士解缙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纪载大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二年十一月,解缙等进所纂录韵书,赐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所进书,尚多未备,遂命重。敕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及缙总之。命翰林院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国子祭酒胡俨,司经局洗马杨溥,儒士陈济为总裁;翰林院侍读邹缉,撰王褒、梁潜、吴溥、李贯、杨觏、曾。编修朱,检讨王洪、蒋骥、潘几、王、苏伯厚、张伯颖,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杨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经历高得,吏部郎中叶砥,山东按察佥事晏璧为副总裁。命礼部简中外官及四方宿学老儒有文章者,充纂修;简国子监及在外郡县学能书生员缮写。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赐名《永乐大典》。帝亲制序冠之。赐广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钞,有差。
十二年十一月,命学士胡广等《五经四书》及宋儒性理诸书,谕曰:“《五经四书》传注之外,诸儒有发明者,其采附于下。周、程、张、朱所著,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亦类聚成编。”命举朝臣及四方文学之士同纂,开馆东华门外,广等总其事。书成,名曰《大全》。(已上《三编》。 )
十四年十二月,黄淮等奉敕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