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48-续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第514页

邑续郑志后若夫邑有宗庙曰都或溯发祥
或备巡幸陪京之制厯代重焉史册所载悉为条列以资稽考云
唐都
  五代都
  十国都
  宋都
  辽都
  金都
  元都
  明都
  四夷都
○唐都
上都唐因隋京兆郡旧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宝应元年曰上都在汉长安故城东南二十
里 【隋开皇二年移置】 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京城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
百二十步崇丈有八尺
  东都隋河南郡地曾置都武德四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曰东京上
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复为东都在汉魏故洛城西十八里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都城东西五千六百一十
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崇丈有八尺
  北都隋太原郡地天授元年置 【通典作长寿元年今用新唐书】 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三年罢京宝
应元年复为北都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 【汾东曰东
城贞观十一年筑两城之闲有中城武后时筑南有大明城故宫城也】
  南都本江陵府隋为南郡武德四年改为荆州五年置大总管七年升为大都督贞观二年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干元元年
复为荆州大都督府上元元年置南都号江陵府二年罢宝应元年又号南都寻罢西都本凤翔府隋扶风郡武德元年改为岐州天宝元年改
为扶风郡至德二载置凤翔府号西京上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曰西都寻罢
  南京本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元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蜀郡置大都督府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载十月玄宗
回京师十二月改蜀郡为府号南京上元元年罢京
  (臣)等谨案唐初以京兆河南为两都武后增置太原为北都则为三都肃宗又置江陵为南都凤翔为西都则为五都然江陵凤翔旋
置旋罢而三都则厯世不改至德二载因玄宗幸蜀之故改蜀郡为南京盖当时未有京名故蜀郡不在五都内也唐世都邑废置不一自肃宗
宝应以后始无复更矣
○五代都
梁太祖因宣武军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开平元年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即位于魏州升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 【五代史庄宗纪同光三年改东京为邺都】 以唐北都为西京寻复为北
都 【册府元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夏四月以太原为西京冬十一月改为北都 按后唐初以镇州真定府为北京后罢真定又以京兆为
西京故改此】 复京兆府为西京 【册府元龟后唐同光元年复以永平军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 按通鉴天佑初朱全忠奏废西京置佑
国军大安府又改为永平军至后唐始复欧史改京兆府在同光三年薛居正旧史作元年】 以洛阳为洛京同光三年复为东都 【司马光
资治通鉴庄宗同光元年河南尹张全义请迁都洛阳从之 按五代史庄宗纪同光元年如洛京三年始定为东都五代会要三年详定院奏
云近以中兴大业以魏州为东京权名东都为洛京今复以洛京为东都】
  晋高祖天福二年以汴州行宫为大寍宫三年升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邺都仍唐旧 【五代会要天福二年改兴唐府为广晋府三年
复升为邺都】 汉东京西京皆同晋制以太原为北京 【册府元龟汉高祖以天福十二年二月即位于太原宫以太原为北京五代史高祖
即位是年五月以太原尹刘崇为北京留守丙申如东京六月甲子至自太原】 干佑元年以晋邺都广晋府为大名府 【按大名府唐改后
唐曰兴唐府晋曰广晋府汉复旧名】 周东京西京同晋制
○十国都
吴江都府本扬州吴升府建都居之金陵府本升州吴升府 【吴太和五年建都于金陵金陵火罢建都天祚三年以金陵为西都广陵
为东都】
  南唐东都吴曰江都府升元元年建都西都吴曰金陵府升元元年改江寍府建都南都本洪州交泰三年改南昌府建都
  前蜀成都府本益州蜀升府建都居之与元府本梁州蜀升府
  后蜀同前蜀制
  南汉兴王府本广州干亨元年升为府建都居之齐昌府本循州兴寍县干亨元年置府
  楚长沙府本潭州后唐天成二年封楚国王升为长沙府建都居之
  吴越西府本杭州唐干寍四年吴越置西府后亦谓之西都东府本越州唐干寍四年吴越置东府后亦谓之东都
  闽南都 【一作东都】 长乐府本福州龙启元年置府天德二年曰南都
  荆南江陵府本荆州荆南置府建都居之
  北汉太原府本并州北汉置府建都居之
  (臣)等谨案五代京邑相因建改不一名虽异而实多同十国当时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至于置都则惟南唐及闽
余皆称府吴越虽或称东都西都然其先未有置都之名也诸国割据一方自相雄长既已置府建都应存其实谨依郑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