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里。白社里在故城建春门东。其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筑也。
汜水古东虢国,为郑灭之,郑为制邑,左传曰「制,岩邑也」。有故虎牢城,即周穆王获虎,命畜之,故曰虎牢。汉谓之成皋县。后汉置成皋关。宋毛德祖戍虎牢,后魏昼夜攻围,二百日方破。其侧有广武城。东魏武定中,将陆子章又增筑虎牢城。后魏孝文帝置东中郎将府于此城中。
告成汉阳城县。有箕山、颍水、测影台。汉轮氏县故城在西南。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在今县北。武太后封中岳,故改曰告成焉。
登封汉崇高县。大唐永徽中,置嵩阳县,武太后改为登封县。有中岳嵩高山,其神祠后魏移于岳东南山下。有少室山、崿岭、故关、五渡水。
缑氏古滑国。汉旧县。有缑氏山、轩辕阪。县西南公路涧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甚险,俗云光禄涧。柏谷坞在县东北。
密古密国,亦古郐国。左传鲁僖公六年围新密是也。汉旧县也。有洧水、郐水。郐,古外反。
温苏忿生所封,春秋王畿内之邑也。
伊阙有陆浑山,伊水所出。汉新城县也。陆浑山在西南。
伊阳后周置兵于此,备齐。
寿安有九曲城,所谓九河也。高齐置孔城防以备周,在今县东南。又有后汉八关城,在县东北,函谷关都尉所理。
福昌后汉宣阳县。故韩城在今县东,刘盆子降光武处。魏尚书仆射杜君畿、幽州刺史杜君恕墓并在今县北。县城即魏之一金坞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后周重兵于此以备高齐。有金门山,其竹可为律管。
永宁有三崤山,蹇叔哭其子曰「崤有二陵焉」,即其所也,在今县西北。又有回溪,即冯异败处,在今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春秋时,道皆由此县。郦道元注水经云:「汉建安闲,曹公西讨巴汉,恶南路之险,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附侧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路。」括地志云:「按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垣山也,俗亦号为文王山,有夏后皋墓,北可十里许。其山南临河阴。汉末以来,移道更于岭岑山南,其山在夏后墓正南可五里。」公更开北道,即复春秋时路。后周之初,更复南移。隋炀帝大业三年废。武德初,又通此道,贞观十四年又废。其道西入县界,又东分为二道,东南入福昌县界,北道东入渑池县界。又有熊耳山,刘盆子积甲之所,又谷水所出。后周置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也。栌音卢。
渑池有古东西俱利二城,即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盖云秦赵俱利也。又有千秋亭,晋潘岳于此丧子,有涧水也。
王屋古召公之邑。北齐置怀州。今县东二十里齐子岭,周齐分境处。后周置王屋郡。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河阳古孟津,后亦曰富平津。在其南谓之陶河潴,魏尚书仆射杜君畿试船沉没之所。其地亦周苏忿生之邑。浮桥即晋当阳侯杜元凯所立。后魏庄帝时,梁将陈庆之来伐,克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此。孝文太和中筑之,齐神武使潘乐镇于此,又使高永乐守南城以备西魏,并今城也。其中潬城本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今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千三百余人于此。潬,徒旱反。
新安县东北一里有汉故函谷关。其秦关在今灵宝县。汉武帝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乃徙于新安。后周改故函谷关城为通洛防以备齐。郭缘生述征记云:新安县,汉之函谷关也。今犹谓之新关。项羽坑秦卒于新安城南,即斯地也。魏明帝景初元年,河南尹卢延上言,成皋函谷二里六十步,宜却函谷关于崤下。弘农太守杜恕议,以东徙潼关着郡下,省函谷关,徙蒯关卢氏县下。正始元年,弘农太守孟康上言,移函谷关,更号大崤关,又为金关。地理志云,今按此关,正始元年废也。
巩春秋时,巩国。战国时有东、西周,此即东周所居,汉为县也。故小平县城在县西北。有津曰小平。县北又有五社渡,一名五渡津。
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于此亳,商家从此而改国号曰殷。有首阳山,有尸乡。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汉为县。晋当阳侯杜元凯墓在西北。天宝七载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也。
陆浑故蛮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于此,即蛮戎为一名耳。有三涂山在县西,即左传云三涂之险也。北齐立北荆州,在东北故城是也。
阳翟禹所都也。有禹山,有钧台。左传云「夏启有钧台之飨」是也。亦春秋郑之栎邑。有荆山,亦汉颍川郡地。有阳关聚。
济源周大夫苏忿生原邑,故城在今县西北。汉轵县地,故城在今县东南。高齐拒周,使斛律光筑关于此。沇水自王屋山顶崖下,澄停不流,至县西二里平地,潜源重发,名济水,东流经温县入河。尚书云「济水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至此。按:后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