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志曰「因王莽末旱,此渠枯涸,济水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流而南」。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云南过荥阳、阳武、封丘、冤句、乘氏等县,并今县地,一依尚书禹贡旧道,斯不详之甚。郦道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序注解,并大纰谬。已具雍州之域西平郡篇。
颍阳汉轮氏县地。后魏改曰临武,大唐复改之。
河阴三皇山,亦曰鄗山,上有三城,即是刘项相持处也。开元二十三年,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轮场东置,以便运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坤元录云:「亦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东过荥阳北,莨荡渠出焉。」郦道元注云:「大禹塞荧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书云:「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坤元录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湮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其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也。音敖。鄗,口交反。莨音良。
河清南临黄河。左传云晋阴,即此。汉为县。柏崖故城在县西,即东魏将侯景筑。其仓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长水汉卢氏县也。后魏置南陕县。隋曰长浑,国家改焉。土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古关之塞垣,后周以为镇防。灭,楚板反。
陕郡东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南至河南府长水县界五十里。西至弘农郡湖城县界八十里。北至绛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河南府永宁县界九十里。西南到弘农郡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二百里。东北到绛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百五十里,去东京三百三十里。户三万六百八十,口十六万八千一百八十。
陕州凡河北诸州县,并冀州之域,余则荆河州之域。今理陕县。周公、召公分陕之所。公羊云:「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国之地,所谓北虢也。虢仲国,今平陆县。战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后汉因之。后魏置陕州恒农郡。后周又置陕州崤郡。置兵于此,备齐。隋文帝时郡废,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河南郡,后置弘农宫。大唐复为陕州,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陕州东引水入城,以代井给,百姓赖之。或为陕郡。领县五:
陕又故虢国城在今县东。今郡西四十五里有曹阳涧,曹公改为好阳。郡北大阳桥,贞观中丘行恭造。
硖石县西有莘原,左传云「神降于莘」,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贞观中,太宗巡幸,命魏征勒铭,见存。
平陆汉大阳县。有傅岩穴。有闲原,即虞、芮之人让畔处。吴山,即骐骥垂耳驾盐车之所。颠軨阪。軨音令。
芮城古芮国城在其西。芮国本在今冯翊郡冯翊县界。鲁桓三年,芮伯万为母姜氏所逐,居于魏,即此。具左传注。亦古魏国,为晋所灭。
灵宝秦桃林县。汉弘农县地。故秦函谷关在县西南十二里。汉武迁于新安。大唐又置桃林县。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兼改县。东北有桑田亭,左传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也。
弘农郡东至河南府四百六十里。南至南阳郡七百里。西至华阴郡二百三十里。北至绛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汝郡五百十里。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陕郡一百里。去西京四百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五里。户万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万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今理弘农县。春秋时虢国地。此虢,今陕郡平陆县。东虢,在今荥阳县。西虢,在今扶风郡县也。晋灭虢,其地属晋。战国时属秦魏二国之境,后属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后汉因之。魏改为恒农。避献帝讳。晋复为弘农郡。后魏置西恒农郡。后周废之。隋炀帝又置弘农郡,恭帝时改为凤林郡。大唐武德元年,改为鼎州。八年,废鼎州,置虢州,其后或为弘农郡。领县六:
弘农秦桃林县地。汉弘农县黄卷陌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潘岳西征赋云:「愬黄卷以济潼。」曹公故垒,与韩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故曰胡,汉武更为湖县。有荆山,出美玉。黄帝铸鼎于荆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
卢氏汉旧县。有熊耳山,尚书云「导洛自熊耳」,即此山。
玉城
朱阳有湖。
阌乡汉以湖阌乡为戾园。
临汝郡东至颍川郡百八十里。南至南阳郡四百九十里。西至河南府伊阙县,又北至府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府登封县百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里。西南到弘农郡七百里。西北到河南府伊阙县界八十里。东北到河南府阳翟县百七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东京一百五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九十,口二十七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今理梁县。在周为王畿。春秋时,戎蛮子之邑,亦楚郑二国之境。七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颍川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属河南、舞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