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1-职官

102-读例存疑-清-薛允升-第103页

所患者,莫若差役,钱粮有收戸、解戸(即差银),驿递有马戸(即马差),供应有行戸(即力差类),皆佥有力之家充之,名曰大戸。究之所佥非富民,中人之产辄为之罄。是前明丁役竟未画一,此歴代之大略也。夫用民力之轻者,古公旬三日之法极矣。然其时寓兵于农,军实,戌役一办之于民。汉率口出赋算,而宰相之子不免戍边。迨至后世,雇役杂泛,名目烦多,又无可论。大约赋税必本田亩,授人以田,而未尝别有戸赋者,三代是也。不授人以田,而轻其戸赋者,两汉是也。因授田之名而重其戸赋,田之授否不常,而赋之重者,已不可覆轻,自魏至唐是也。丁钱徭役,因时所急,而别立名目以取之者,自宋至明是也。
□本朝立制以来,丁钱既有定额,而覆均丁于地,无遗漏偏枯之虑。生斯世者,几不知丁徭之名,盖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也。
□唐制有田则有租,有丁则有庸,有家则有调。自建中初,杨炎改定两税法,简而易行,沿于歴代。明有天下,编赋役黄册,田有租,租分夏税秋粮。丁有役,役分力役、雇役。夏秋两税,以米麦为重,丝绢钱钞次之。洪武中,会计仓储,听民入金银布绢等物折纳税粮。正统朝定制,折收金花银,自起运兑军外,毎粮一石折银一两,赋入准银自此始。役法,自嘉隆以后,通计丁粮,均派徭役。计丁输银,官为佥募。天启元年,用给事中甄淑言,丁随田转,编入银额,于是丁赋田赋,合而为一。然粮长里长名去实存,加赋重征,民不堪病。
□国朝除明苛政,额征视神宗以前赋额为断。康熙五十二年,恩旨,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将丁银摊入地亩,永为定制,而律文则仍从前朝之旧。
条例
赋役不均  一,督抚司道严督府州县掌印正官,审编均徭,从公査照歳额差役。其丁粮有力之家,止编本等差役,不许分外加増,余剩银两,贫难下戸并逃亡之数,听其空闲,不许征银及额外滥设听差等项名色扰累,违者,该督抚纠察,将有司官依违制律治罪。上司官容情不举,罪同。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雍正三年修改,乾隆五年改定。
   《集解》。此例盖不许额外乱差也。问罪治罪无明文,当依违制科。
   谨按。徭役最为百姓之累,本朝自康熙五十年以后,续生之丁永不加赋,雍正六年又将丁银摊入地亩均征,丁粮合而为一,即无所谓差徭矣。即有支应兵差科派等事,亦系粮多者受累,丁多者絶不相干。
□各省丁口征银数目,见《戸部则例》,既经摊入田赋之内,又安有余剩银两也。
□《唐律疏议》曰,赋役令,毎丁,租二石。调絶绢二丈,绵三两、布输二丈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此是毎年以法赋敛云云。后改为两税,此法已不能行,近则更不然矣。法之近古莫若唐之租、庸、调。其法以丁为本。租者,丁男十八以上给田一顷,以二十亩为永业,以八十亩为口分。凡授田者,丁歳输粟二石。二曰调,毎丁随郷所出,歳输绢绫絶各二丈,绵二两。如以布则加五之一、麻三斤。三日庸,用人之力,毎丁歳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调租皆免,并不过五十日。正孟子所谓粟米、布帛、力役也。
□前明又有一条鞭之法,总括一邑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歳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増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増耗。凡额办派办京库歳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嘉靖间屡行屡止,万暦间始力行之,已与此例情形不符矣。
赋役不均  一,各省藩司并府州县,如遇各部派到物料。从公斟酌所属大小丰歉,坐派采买,若豪滑规利之徒买嘱吏书,妄禀编派下属承揽害民者,发附近地方充军。印官听从者,参究治罪。若本无部派物料,而捏称坐派,及明知官收官解,借端生事扰累地方者,亦照此治罪。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雍正三年増改,乾隆五年呈进黄册声明。今无各部派到物料,应删。奉旨,现今虽无各部派到物料,但恐豪滑之徒或有串通官吏,捏称坐派,借端害民等弊,亦应照此例治罪,不必删去,钦此。谨遵旨増辑若本无部派物料等句,纂为此例。
   谨按。此门条例所言,多系丁役之事,然丁之无役已百十年矣,此例亦系虚设。
□出纳官物门,有采买食粮谷石及驿递草豆,不许强派民力运送,应与此条参看。
赋役不均  一,绅衿除优免本身丁银外,傥借名滥以子孙族戸冒入者,该地方官査出,生监申革,职官题参,各杖一百。受财者从重论。如有私立宦儒图戸名色,包揽诡寄者,照脱漏版籍律治罪。诡寄与受寄者同论。
   此系雍正四年定例。
   谨按。绅衿优免本身丁银,系未将丁银摊入地亩以前之例,现在并无此等办法,似应删除。
赋役不均  一,凡绅衿之家与齐民一体编次听保甲长稽査,违者,照脱戸律治罪。地方官徇情不详报者,交部照例议处。至充保长甲长并轮値支更看栅等役,绅衿免派。齐民内老疾寡妇之家子孙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