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义赞》,后改为《正义》,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二年,中书门下于志宁等考正增损,书始布下。其实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称“孔疏”尔。其说专释一家注文为正。
△《周易释文》一卷
唐国子博士吴郡陆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汉、魏以前诸家说,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说。
△《归藏》三卷
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案《唐志》十三卷,司马膺注。今惟存《初经》、《本蓍》、《齐母》三篇,错谬不可读,非古全书也。
△《子夏易传》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传》二卷,残缺。陆德明、李鼎祚亦时称引。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析蕴》,言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於《汉志》?其为依托明矣。隋、唐时止二卷,已残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经文,《彖》、《象》、《爻辞》相错,正用王弼本。决非汉世书。以陆德明所引求之今传,则皆无之,岂惟非汉世书,亦非隋、唐所传书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案晁以道《传易堂记》曰:“古今咸谓子夏受於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玄知其伪矣。书不传於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晁之言云尔。张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见《馆阁书目》,云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京房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一卷
吴郁林太守吴郡陆绩公纪注。京氏学废绝久矣。所谓《章句》者,既不复传,而《占候》之存於世者仅若此,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今世术士所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魂、纳甲之说,皆出京氏。晁景迂尝为京氏学,用其传为《易》式云。或作四卷,而《条例》居其首。又有《参同契》、《律历志》,见阴阳家类,专言占候。
△《关子明易传》一卷
后魏河东关朗子明撰。唐赵蕤注。《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也。
△《周易集解》十卷
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凿度》、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陆绩、王肃、干宝、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犹见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苟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於九家《易》。蜀才,范长生也,颜之推云。
△《元包》十卷
唐卫元嵩撰。秘书少监武功苏源明传,四门助教赵郡李江注。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兑》、《艮》、《离》、《坎》、《巽》、《震》。《坤》曰太阴,《乾》曰太阳,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为数语,用意僻怪,文意险涩,不可深晓也。
△《周易启源》十卷
唐太子左谕德蔡广成撰。皆设为问答之辞。其卷首题德恒、德言、德庸、德翰问者,不知何义也。
△《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一卷
唐四门助教邢璹撰。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余皆不然。此本亦浅近无义理,姑存之。
△《周易穷微》一卷
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言弼著此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於秘府,世莫得见,未知何所据而云。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唐东阳助撰。《唐志》作“东乡助”,《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乾》,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周易举正》三卷
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自言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正其讹谬,凡一百三十五条。如《坤》初六象“履霜,阴始凝也”,多“坚冰”二字;《屯》六三象“以从禽也”,阙“何”字;《颐》“拂经”,当作“拂颐”;《坎》卦“习坎”上当有卦名之类,皆於义为长。
△《易传解说》一卷、《微旨》三卷
唐宰相吴郡陆希声撰。案《唐志》有《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今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通为十卷。其上、下《经》盖第一、第二篇,经文一句,传亦一句,门人以为难晓,故复为之解。然则其全书十卷,不尽传矣。家旧惟有《微旨》,续得《解说》一编,始知其详。
△《周易口诀义》六卷
河南史之徵撰。不详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证”字。
△《易证坠简》二卷
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天禧中人。序言任职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