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4-四库杂史

1-三国遗事-明-僧一然-第44页

。差主人镇长焚修。具录文字。付
在刚司。自当时主人为始。受留守官文通。示道场诸众。各宜知悉。重熙九年六
月日。具[衔-金+缶]如前署。按重熙乃契丹兴宗年号。本朝靖宗七年庚辰岁也
  鍪藏寺弥陀殿
京城之东北二十许里。暗谷村之北有鍪藏寺。第三十八元圣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让
追封明德大王之为叔父波珍喰追崇所创也。幽谷迥绝。类似削成。所寄冥奥。自
生虚白。乃息心乐道之灵境也。寺之上方有弥陀古殿。乃昭成(一作圣)大王之妃
桂花王后为大王先逝。中宫乃充充焉皇皇焉。哀戚之至。泣血棘心。思所以幽赞
明休光启玄福者。闻西方有大圣曰弥陀。至诚归仰。则善救来迎。是真语者岂欺
我哉。乃舍六衣之盛服。罄九府之贮财。召彼名匠。教造弥陀像一躯。并造神众
以安之。先是寺有一老僧。忽梦真人坐于石塔东南冈上。向西为大众说法。意谓
此地必佛法所住也。心秘之而不向人说。岩石巉[山*(〦/(坐-土+十))]。流涧邀
迅。匠者不顾。咸谓不臧。及乎辟地。乃得平坦之地。可容堂宇。宛似神基。见
者莫不愕然称善。近古来殿则坏圮。而寺独在。谚传太宗统三已后。藏兵鍪于谷
中。因名之
  伯严寺石塔舍利
开运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康州界任道大监柱贴云。伯严禅寺坐草八县(今草
溪)。寺僧侃游上座年三十九。云寺之经始则不知。但古传云。前代新罗时。北
宅厅基舍置兹寺。中间久废。去丙寅年中沙木谷阳孚和尚改造住持。丁丑迁化。
乙酉年曦阳山竞让和尚来住十年。又乙未年却返牺阳。时有神卓和尚。自南原白
岩薮来入当院。如法住持。又咸雍元年十一月。当院住持得奥微定大师释秀立。
定院中常规十条。新竖五层石塔。真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以私财立宝。追年
供养条。第一当寺护法敬僧严欣伯欣两明神及近岳等三位前。立宝供养条(该传
严欣伯欣二人舍家为寺因名曰伯严仍为护法神)金堂药师前。木钵月朔遆米条等。
已下不录
  灵鹫寺
寺中古记云。新罗真骨第二十一主神文王代。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元年误)宰相
忠元公。苌山国(即东莱县亦名莱山国)温井沐浴。还城次到屈井驿桐旨野驻歇。
忽见一人放鹰而逐雉。雉飞过金岳。杳无踪迹。闻铃寻之。到屈井县官北井边。
鹰坐树上。雉在井中。水浑血色。雉开西翅。抱二雏焉。鹰亦如相。恻隐而不敢
攫也。公见之恻然有感。卜问此地云可立寺。归京启于王。移其县于他所。创寺
于其地。名灵鹫寺焉
  有德寺
新罗大夫角于崔有德。舍私第为寺。以有德名之。远孙三韩功臣崔彦撝。挂安真
影。仍有碑云
  五台山文殊寺石塔记
庭畔石塔。盖新罗人所立也。制作虽淳朴不巧。然甚有灵响。不可胜记。就中一
事。闻之诸古老云昔。连谷县人具舡沿海而渔。忽见一塔随逐舟揖。凡水族见其
影者。皆逆散四走。以故渔人一无所得。不堪愤恚。寻影而至。盖此塔也。于是
共挥斤斫之而去。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予惊叹无已。然怪其置塔稍东而不
中。于是仰见一悬板云。比丘处玄曾住此院。辄移置庭心。则二十余年间寂无灵
应。及日者求基抵此。乃叹曰。是中庭地。非安塔之所。胡不移东乎。于是众僧
乃悟。复移旧处。今所立者是也。余非好怪者。然见其佛之威神。其急于现迹利
物如此。为佛子者讵可默而无言耶 时正丰元年丙子十月日白云子记
三国遗事·卷四
义解第五
圆光西学
唐续高僧传第十三卷载。新罗皇隆寺释圆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韩。卞韩辰韩马
韩。光即辰韩人也。家世海东。祖习绵远。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文华腾翥于韩服。博赡犹愧于中原。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年二十
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陈之世。号称文国。故得谘考先疑。询猷了义。初听庄严
旻公弟子讲素沾世典。谓理穷神。及闻释宗。反同腐芥。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具尽嘉
谋。领牒微言。不谢光景。故得成实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释论遍所披寻。末又投
吴之虎山。念定相沿。无忘觉观。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
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迹。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固辞不许。苦事邀延。遂
从其志。创通成论。末讲般若。皆思解佼彻嘉。问飞移。兼[糸*柔]。以绚采。
织综词义。听者欣欣会其心府。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每法轮一动。辄倾注
江湖。虽是异域通传。而沐道顿除嫌郤。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
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宇。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