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12-世载堂杂忆--刘禺生-第10页

,见天主教徒不能发展于中等社会,而下层社会又为三合会党所持,乃往来广西,与三合会主脑洪大全、石达开等深相结合。实则三合会奉关帝,崇拜偶像,天主教反对偶像,奉耶稣,固冰炭不相融也。两派崇奉不同,其普及下层社会则同。秀全藉三合会力,亦得收集天主教徒,浸久势大。三合会多下层阶级,而天主教徒智识较高,几于喧宾夺主,所敬畏者洪大全、石达开二人耳。
守城两名将
黄冈刘维桢,本文人,为太平天国天将,守黄州;后降于清,胡林翼甚重之,以军功荐升至提督军门。得太平军窖藏,家巨富,喜藏书,鄂人呼为"刘长毛"。常对人言,太平军与官军中,有名将两人,皆以守城著名:一为守六合县之温绍原,一为守九江城之林繁荣。温,湖北江夏人,任六合县,守该县六年,外无援兵,内无贮粮,率城内外人民,拆屋种田,修械死守,围解复合,经六年为太平军所下,死赠按察使。林,广西人,太平军天将,初次破武昌南下,即以林守九江,亘九年余无恙,大有吴良守镇江,使无东顾忧之势。其守法与温守六合相同,将九江城内外拆屋为田,兵士环城墙内缘而居,每日修缮城郭,训练士兵,派兵四出购粮,分配兵士人民,故人民远者照价献粮,居者协同防守。官兵围攻数十次,城不破。曾国藩在大营,曾亲笔写招抚林书数次,皆称林先生。并闻某一次函中云:"林先生之兵法可及,林先生之坚忍不可及也,盍来共功名乎?"其见重如此。林复书,有"士贵忠义,勿相强也"之语。
大审忠王
金陵城破,忠王李秀成用己马供幼主出走,自匿西城角民家。萧孚泗兵搜索获之,人民聚集数十,以田器毙萧兵,夺回之。大队至,乃再获,解大营。曾国藩闻之曰:"李秀成是真能爱民者,兵败一身,百姓尚为之效死。"用囚车解入大营,将抵营门,门内外身穿黄马褂者百余人,皆跪地大呼王爷,盖若辈皆秀成旧部,投降官军,立功至提督、总兵者。曾曰:"是人不早除,军中将生大变。"即高坐大审忠王。忠王身穿黄龙袍,头裹红巾,不跪,趺坐地上,面前备矮桌一张。忠王曰:"不必问,拿纸笔来,我写亲供。"大审三次,忠王亲写口供数万言。闻忠王口供,多经文案删改,乃上奏处决。有人谓忠王请降,实无其事。廷寄至,军中鼓噪,有劫走忠王谣言。忠王乃于黑夜中被暗杀。
忠王家属于城破时皆逃匿民间,百姓隐不告人。忠王有妹,正在青年,百姓认为己女,为之择婿出嫁。旧部某提督曾随忠王者,每年暗地送钱,此即王壬秋所看之皇姑也。
晚清朝士风尚 桐城派的盛行
有清中叶以还,士大夫竞趋训诂、考订之学,桐城派古文,蔚为文章泰斗。曾国藩服膺姚姬传,临文以桐城派为指归。更扩姬传之意,浸淫汉魏。据国藩日记所述,其生平作文用功处,以桐城派为体裁骨格,以汉魏以上文增益其声调奥衍。
当时桐城师承籍盛,在京朝官,彼如桂林朱伯韩(琦),桂林龙翰臣(启瑞),马平王少鹤(拯)及山右冯鲁山等。在外交通声气者,如鲁通父(一同),吴子序等。奉为正宗大师者,为姚姬传大弟子上元梅伯言(曾亮)。周旋其间者,为桐城嫡派汉阳叶名琛弟叶志诜之子叶润臣(名澧)。名澧以虎坊桥西宅为集会之地,迎梅伯言入京瞻拜大师,在其《敦夙好斋集》中记载甚详。后梅伯言身在金陵,京师古文家太息伤感之文词甚夥。迨叶名琛事败,润臣亦出京,桐城古文家之帜遂倒。降及同光,张裕钊、吴汝纶之流,尚承道咸朝士遗风焉。
晚清朝士风尚 诗人荟集都下
当时诗坛,以名高位重之祁寓藻、陶澍、张祥河等为领袖,荟集都下,仍以叶氏桥西邸宅为集会之所。时京中如宗涤楼(稷辰)、孔绣山、蒋通伯等数十名流,皆桥西座上客也。最推重者,为扬州潘四梅(德辅),亦如梅伯言之例,迎来京师。观冯志沂"微尚斋"、叶名澧"敦夙好斋"及宗涤楼诸家集,本末具在。名琛获谴,诗坛亦寂然。
晚清朝士风尚 理学身体力行
当时倭仁(艮峰)提倡宋学于上,曾国藩涤生奉为表率,湘儒唐镜海(鉴)为理学名宦,得其拔识,待以殊礼。其乡人罗罗山等大讲理学于湘中,后湘军遂以治理学者为干城。国藩一生不能逃出理学窠臼。国藩于湖北汉阳刘传莹,推为理学正宗,传莹年少于国藩,国藩始终以师友礼之。常曰:"予交流中,传莹对于宋学,身体力行,光风霁月,毫无造作,真笃行君子也。惜天不予年,刻其遗书于集中。"同光以还,治宋学之风气衰矣。
晚清朝士风尚 舆地史学崛起
当时诸贤,承乾嘉学者训诂、考订、校勘之后,毅然别开门面,有志于辽、金、元三史及西北舆地之学。于是张石洲(穆)、何愿船、徐星伯蔚然崛起,观《朔方备乘》、《西北考略》、《和林金石考》、宁古塔诸志,皆足证注辽、金、元三史。李若农文田等,又研究西北金石,辅翼史料,私淑前人。后至同光,流风未坠,皆以研究西北舆地为最趋时之学。洪文卿出使大臣,译元史遗闻证补,自命以俄人史料,足征蒙古朝之文献,总理衙门颁行,成为官书。自兹以降,新化邹代钧、顺德马季立、宜都杨守敬,联合日本史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