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8-载记

17-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第70页

往习学艺,编买经传诸书。并抄取礼仪官制内外文武等职,与其刑律制度,将回本国,一一仿行。因此风俗文章字样书写衣裳制度,并科举学校官制朝仪礼乐教化,翕然可观。如科举之制,则有乡试、会试。其乡试则每至子午卯酉年秋间入场,中三场为生徒,中四场为贡生。如会试至壬戍丑未年春间入场,中四场为赐同进士出身,中五场为赐进士及第。又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三魁。其第一场则用九经之文;次二场则用诏制表之文;次三场则用诗赋之文;次四场则用对策之文;次五场则入殿庭在国王面前,又用对策之文。此乃科举之制。如学校之制,则在国都置国子监。则有祭酒、司业、五经博士、教授之官以教贡士辈。又有崇文馆、秀林局,则有翰林院兼掌官,以教官员子孙崇文秀林儒生辈。在各府则制学校文庙,有儒学训导之官,以教生徒辈。此乃学校之制。如文官各职,六部则有尚书、左右侍郎之官;六科则有都给事中、给事中之官;六寺则有寺卿、少卿、寺丞之官;通政司则有通政使、通政副使之官;御史台则有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提刑、十三道监察之官;东阁则有东阁大学士、东阁学士之官;翰林院则有掌院、承旨、侍讲、侍读、编修、校书、检讨之官;中书监则有中书舍人、正字、华文之官;六部所属各司则有郎中,员外郎之官;在外承政司则有承政使、参政、参议之官;宪察司则有宪察使、宪察副使之官;首领官则有经历、录事、知簿、推官、主事之官;牧民官则有知府、同知府、知县、县丞、知州、同知州之官;直隶府县则有府尹、少尹、治中、县慰、通判之官。武官各职五府,亦不敢如天朝之号呼为东西南北中五府,则有署府都督、左都督、右都督、同知、佥事之官;直金光殿并锦衣、金吾二卫则有掌卫都指挥使、同知、佥事之官;神武效立殿前三司则有提督、参督、都检点、左右检点之官;藩镇各卫则有总兵、使总兵、同知、佥事之官;在内各卫司则有指挥使、同知、佥事之官;在外各卫则有总兵、知同总知、佥总知之官;在内各所则有千户、百户、统制之官;在外则有管领武尉之官;沿边各所则经略使、经略同知、佥事之官。又有各五等公、侯、伯、子、男之爵。此乃文武官僚之制。若内臣各监司及杂流官各职,亦有繁多,不必备载。
如儒书则有少微史、《资治通鉴》史、《东莱》史、五经、四书、胡氏、《左传》、《性理》、《氏族》、《韵府》、《玉篇》、《翰墨》、《类聚》、韩柳集、《诗学大成》、《唐书》、《汉书》、古文四场、四道、《源流》、《鼓吹》、《增韵》、《广韵》、《洪武正韵》、《三国志》、《武经》、《黄石公》、《素书》、《武侯将苑百传》、《文选》、《文萃》、《文献》、二史纲目、《贞观正要》、《毕用清钱》、《中舟万选》、《太公家教》、《明心宝鉴》、《剪灯新余话》等书。若其天文、地理、历法、相书、算命、<克寸>择、卜筮、算法、篆隶、家医药诸书,并禅林、道录、金刚、玉枢诸佛经杂传并有之。如其字样书写,则前惟有《韵府》、《玉篇》、《洪武正韵》等书字体,后始有《增韵》、《广韵》之书字体。然本国遭乱,未得申明订正,新体多用,亦有混同旧体也。且有刑律、法度、礼乐、朝仪、比诸夷国,甲乙可分。虽少窥上国之图书,岂能似中华之教化!
其国兵制。内外各卫司,每卫司则有中、前、左、右、后、铳弩六所,每所十五队,每队五五,常至六年,选壮黄丁一遭,壮健者充为军伍,老弱者退还民籍。一壮充为各卫所骁勇军,以防国家有事,为战队之兵;次壮亦充旗军伍,以防运粮之兵。若在军贯兵人,许回乡里耕田凿井,各务家业,每至大集朝番即卫所点目,骁勇军留守本卫所,次壮军纳钱放回,有事之时则调来备用。一卫为一营,一所为一奇,此旧兵制也。至本国遭乱时,军兵散在各处乡邑,催调甚迟,难得应变,乃暂作父子乡兵之制。每一处承政司置一该管之官,一府一副都将,一县州置一副将,偏裨之数备在其中。每大县州选一千精兵;中县州八百;小县州或六百或五百。填为战士一名,二人运粮,其余人数出纳粮草。或有进攻某处,则尽调而行,无事一切放回。如贼接境,自相保守。其本县州地方,如冲要者添兵镇守,若守都城之兵,则亦有新旧制。各卫常川军及力勇武士皆食官粮,专留宿卫。后因南北分列,则两边皆遵此制。本国之兵惟在勇捷,务好战。战利则乘胜长驱,不利则退据险要,非有屯兵守城之兵计也。
其山川曰佛迹山(在交州府。上有仙人迹,下有一池,景物清丽,为一方胜概);曰勾漏山(在石室县);曰东冗山(在北江府。唐刺史高骈建塔其上);仙游山(在北江府。一名烂柯山,相传有樵夫观二仙弈棋于此,不觉斧柯已烂);曰金牛山(在武宁县。唐刺史高骈欲凿其山,见金牛奔出遂止。金牛往往夜见,光耀十里);曰安子山(在新安府。汉安期生得道处。宋《海岳名山图》以此山为第四福地);曰云屯山(在新安府大海中。两山对峙,一水中通,蕃国商泊多聚于此)曰大圆山(在新安府。永乐十六年获白象二来献);曰戏马山(在清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