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1-四库别集

184-张乖崖集-宋-张咏-第75页

百零九年。
蜀人于成都仙游阁建三贤祠,祀张咏、赵抃、崔与之。
《宋史》卷四○六崔与之传:便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祠。
按,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广州增城人。嘉定十三年(一二二○),以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十四年(一二二一)十一月,除与之四川安抚制置使,尽护四蜀之师。嘉定十七年罢任。与之前后在蜀五年,颇有善政。崔与之为宋代岭南名人,今有《崔清献集》传世,尚有《崔清献公言行录》,记载其事迹。
宋魏了翁《鹤山集》卷四九简州三贤阁记云,成都天庆观仙游阁之三贤祠,乃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即崔与之知成都府的第二年,由刘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倡议,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等人所建,刘光祖且为之作赞。十年后,绍定三年(一二三○),家大酉知简州,又在简州胜会堂建三贤祠,祀张咏、赵抃、崔与之,并请当时被贬靖州(今湖南靖县)的魏了翁为之作记。如此,则成都三贤祠乃建于崔与之知成都时,而非在其离任后。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乃崔与之奖拔的四川士人,洪咨夔则为崔与之门人。
宋理宗淳佑十年,庚戌,公元一二五○年,咏死俊二百三十五年。
知崇阳县郭森卿刻印《乖崖集》十二卷,并为之作序。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乖崖集》十二卷,《附录》一卷。近时郭森卿宰崇阳,刻此集。旧本十卷,今增广并语录为十二卷。
本集卷首宋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森卿初至邑,会旧尹三山陈侯朴授一编书,乃公遗文,欲刊之县斋而未果,属使成之。旧本得之通城杨君津家,凡十卷,今为十二卷。其会粹、订证,实属之尉曹孙君惟寅,而使学生存中参焉。
按,据今人陈乐素《略论直斋书录解题》(收入《求是集》第二集》一文研究,解题成书约在淳佑十年或稍后。是郭森卿刻印《乖崖集》不得迟于十年也。故置于十年。
宋度宗咸淳五年,已巳,公元一二六九年,咏死后二百五十四年。
二月,知崇阳县伊赓重刊《乖崖集》十二卷,朝散大夫、特差荆湖安抚大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权澧州军州事龚梦龙为序。
按,据本集附集卷二龚梦龙序。
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公元一三○二年,咏死后二百八十七年。
九月,赵孟俯与汤炳龙拜观张咏画像于北山书房,赵孟俯亲书张咏自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徒劳丹青,绘写凡质,欲明此心,服之无斁。乖崖翁自赞。
按,此据《张乖崖事文录》卷首。
大德七年,癸卯,公元一三○三年,咏死俊二百八十八年。
十月,崇阳县令马合马在县西美美亭前建成张咏祠。祠乃大德庚子(四年,一三○○)年改建,至此时建成。武昌路总管府治中察罕申写记,刻石立于祠。
《张乖崖事文录》卷三忠定张公祠记:公之终更而去也,民思之,生祠公于所建美美亭,春秋祭祀不绝。绍圣中,移置静刹。绍兴,复祠于美美亭。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邑令陶楙以北峯亭亦公遗迹,乃徙焉,而命梵安浮屠主祠亭。郡志云尔。大德庚子,邑长改建社壝于亭前。
明太祖洪武六年,癸丑,公元一三七三年,咏死后三百五十八年。
崇阳县新构张咏祠堂于北峯亭基,知县亲行祭乖崖文,明太祖作张咏惠民记。八年(乙卯,一三七五)雨水后五日,连彦广作跋乖崖祠堂记(《张乖崖事文录》卷四)。
洪武十七年,甲子,公元一三八四年,咏死后三百六十九年。
在成都府治西南,建三公庙,祀秦蜀守李冰、汉守文翁、宋守张咏,岁时有祭。三人旧各有祠,至是重建,合为一焉(《寰宇通志》卷六一成都府祠庙)。
按《寰宇通志》卷六一成都府名宦:李冰,仕秦,为蜀守,凿离堆捍水以灌溉,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蜀人德之。文翁,仕汉,为蜀郡守,开学校,以诗书教人,风俗丕变,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以文章名,张宽以博闻显,严遵、李仲元以有道称,何武入为三公,皆文翁倡之也。
明宣宗宣德九年,甲寅,公元一四三四年,咏死后四百十九年。
十二月,礼部主事刘球使蜀,至成都,谒三公庙。退得咏像,有咏自赞及赵孟俯拜观书,遂命工善绘者临摹上石,并系之以辞(《张乖崖事文录》卷首张忠定公像记)。
明孝宗弘治三年,庚戌,公元一四九○年,咏死后四百七十五年。
七月,山西左布政使刘忠与咏同郡,慕咏之为人,因仕于蜀,为右布政使,与四川左布政使邢表搜猎羣史,访诸士大夫家,所藏编录有关于蜀郡者集之,合众疏披阅之余,遂命成、华二学教谕颜瑞、徐瀚三复雠校,正其差讹,汰其重复,次第篇目,聚为《张乖崖事文录》四卷,遂捐俸锓梓。
按,此据《张乖崖事文录》卷首邢表序、卷尾杨光溥后序。《张乖崖事文录》,今存明弘治三年刻本与清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中刻本,均题名事文录;而内中两序及一后序,均作「文行录」。
清德宗光绪八年,壬午,公元一八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