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者。顺天命而行也。凡事顺天命而行。则时措咸宜。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且不但平一时之天下。并可平万世之天下。即如孔子有仁智而知行。穷则独善。作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虽当时未行其道。然时至今日。大道宏开。欲修齐治平。舍孔子其谁宗之。此条内而圣。外而王。乃平治天下之根本也。(问谈录)
问、法律者、所以治国。富国强兵足已。若夫平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道德无以致也。
答、法以治国难。礼让为国易。故君子修己以安人。即以礼示之。天下之国家。可得而正也。问、大学之道。首曰在明明德。即以道德平天下耶。
答、道德者、天人合一之学也。故曰道不远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必慎其独者。道由人立也。人能弘道。即明明德於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也。(刍谈录)
第十八礼拜贞师有教无类
民国元年六月初八日记
问、何以要尊师重道。
答、尊师非尊其人。是尊其道。因他道德清高。学问超群。为天民之先知先觉者。故称之曰先生。先生二字。即师位之体也。既师因道尊。尊师即重道也。道者是我之良知良能。欲保全此良知良能。必先求师指示。故重道尊师。即是尊重我自己。尊师者、良心上之尊崇也。有敬畏心。有爱慕心。又恐我之因循。非严师长常常谆谆教诲。不能克去情欲之私。失却道德。致等於禽兽。若得师之教。切实奉行。一旦贯通。还我本来面。即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师道岂不大哉。师位岂不尊哉。学大学之道。必要知两重父母。生我养我者父母。教我成我者亦父母。故师徒如父子。受师之教。修齐治平。荣耀一身。光宗耀祖。成仙作圣。馨香万世。皆师之力。若忘师叛道。即是不知道。不知道即是不知有身。甚至杀身亡家。受奇祸奇穷。永堕轮回。尊师重道之关系。岂浅鲜哉。(问谈录)
问、何谓真儒。
答、君子儒也。
问、人有言曰。君子实行大学。学以致其道。大学之道也。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上帝代表也。岂特儒云哉。有谓孔子非儒者。以君子而行儒也。君子行释行道。下学上达也。故君子者。三教合源之子。万教归儒之倚。
答、君子者、大道之行也。一慎独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问、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但达於人。天地万物。靡不达之。譬如树焉。其根曰仁。其枝干曰勇。其花叶曰智。智之见於干者。曰皮曰文。仁之见於干者。曰枝曰叶。勇之见於根叶者。曰生曰成。故智者活也。仁者死也。勇者直也。无仁故不能生。无生机则仁不动。无生机则干不上直。生机者、智也。故君子用智焉。
答、上帝之为道也。一智而已矣。故君子明明德於天下。代天行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四子六经者。国文之泉源。道德之模式。今部中废之。殆以其古奥深幽。不适於高小学乎。
答、六经者、圣人之性道也。性道在躬行。非以文章华外也。昔以文章取士。读之也固宜。今不重其文。又不行其道。废之也亦宜。子之不解於怀者。存羊爱礼之意耳。有何益哉。
问、何谓圣人之性道。
答、即子所谓道德之模式是也。成己成人之实功。修齐治平之实事。
问、治平之道。今则宜於时矣。
答、有宜之时也。无宜之人也。
问、诸君子非其人乎。以先觉觉后觉。当然之责也。
答、此伦礼会之所以设也乎。
问、伦礼二字。即足以治国平天下耶。
答、伦为人道之经。礼乃人道之行。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议礼於其上。是明其伦於上。道天下以德也。必齐天下以礼。是使小民亲於其下。有教无类也。
问、由是言之。伦礼二字。不但治国平天下。且使世界大同也。
答、然、礼运一篇。言之详矣。非天子不议礼一句。其亦可悟矣。(刍谈录)
第十九礼拜唯女子与小人
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记
问、尊师重道。如此其严乎。
答、师道立。而善人多。若人不得师。万难成好人。
问、仅守一师之教。方算尊师重道耶。
答、凡从师。总在尊他的德行。不拘拘以一人为师。亦不拘拘以多人为师。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即如孔子幼师项橐。后又问礼於老聃。问乐於苌弘。问官於剡子。子贡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昔黄帝访道於广成子。成曰汝曾拜师否。帝曰。已拜七十二师。曰何师有道。曰师师有道。曰既知师师有道。即得道矣。师愈多则智识愈高。但又非从师多。而智识即高也。若见异思迁。喜新厌故。纵遇千师万师。终必一无所成。若己不知道。不明道。遇真师而不知受教。非真师反从而师之。虽谨守一师之教。亦不得谓之尊师重道。
问、贵会规条上所列的谨言慎行何谓也。
答、谨言是不失言。但又非教人不言。要知己方对知己言。不失人亦不失言。即是谨言。凡言语之间。其关系非小。有因一言而伤天地之太和。失国失家失身者。有因一言而造福无疆。利己利人利物者。故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