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为人一章。尤本之先务。下学所由肇修也。
问、人何以能修身。
答、须先爱身。能爱其身。则能自治其身。自修其身。人无有不爱其身者。圣人因其自然而教之。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夫身出於父母。故孝为百行先。推其孝亲之义。则有子、臣、弟、友、之礼。施由亲始也。身有性灵。性禀於天。人非天不生。故犹当仰不愧天。存心养性以事天。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礼。 尝之义。治国其犹示诸掌乎。即教人各修其身也。
问、孝弟之道。内外合一之学。人所易也。性命之学。天人合一之道。人所难也。
答、君子之道。一以贯之。孝弟也者。后天之性命也。性命也者。先天之孝弟也。而其行也。各有时焉。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者。即待其时而后行也。大道之不行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孝弟而已矣。
第六十二礼拜巧言章解释
民国二年五月十八日记
问、我等前星期。听讲其为人也一章。分为三解。其理甚明。今日请先生再讲第三章。亦为三解。使我开其茅塞何如。
答、(白话解)只要各位新旧学先生肯听。吾亦不辞口舌之劳。但其中恐有未当者。请不吝指教。我又多一番见解。其论语第三章。孔子一生重仁。巧言令色。巧者、近於逢迎。随人心意。顺情之语。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如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不论他人之是非。投其所好而为言。故曰巧言。令色者、假意欢迎。似和言悦色。鄙态不堪。如娼优之流。其意专在悦人之心。是无耻也。这就是小人的令色。若伪君子之巧言令色。外貌庄严。趋炎附势。背他人说他人之是非。心毒貌慈。一口的仁义道德。满腔的恶念私心。这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此等人其道心未尽死。略略尚有人心。故曰、鲜矣仁。以其有一点仁心未死尽也。
(官话解)巧者、好也。妙也。令者、美也。善也。鲜、少也。仁者、有德之君子也。巧言内无实学。徒佞谀以动人听闻。令者、外无威严。袭容貌以供人取悦。其心已不纯矣。故夫子戒之。鲜矣仁者。非有实德之人也。彼以为欺人。而实为欺己。心毒貌慈。道心失矣。道心失。则为恶易。为善难。诸事不求其实。断非仁人君子。盖仁人君子之言色。非不巧令也。而实由衷出。不徒粉饰於外也。一有粉饰之心。即非天理人情。夫巧令者。后天人心也。先天道心。何由巧令。巧令。即失先天之正也。故夫子言之。以为后世之徒事巧令者戒。(文话解)巧、好也。令、善也。诸家之解同。言、指对人谈论。色、一身容貌。记云。色容庄。色容貌容。可分可合。盖凡形容为目所见者。皆名为色。仁、心之德。理之真诚处也。此章巧言令色。总是有心装好彰善。图人悦己起见。言色既不本於真诚。天理虽未尽灭。而杂以人欲。本心之德不全。故曰鲜矣仁。惟仁者理得於心。出言有章。其生色也。 然见於面。盎於背。言非不好也。色非不善也。惟知理所宜。尽其在己。原非假此以悦人。而人自无不悦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心安。故人心亦安。存仁於言色之先。巧令无非仁之流露。而心中之德愈全。至有未仁而求仁者。欲全心中之德。不暇致饰於外以悦人。言则讷而不巧。色则木而不令。心不外驰。於仁为近。斯可异者。既不知静养此仁。恭默思道。又恐不能见诸实行。乃假言色以投世俗之好。俨若嘉谟洋洋。不可择也。威威棣棣。不可选也。反觉仁者之言色。不如是之周详。虽不同利口覆邦。协肩谄笑。然不以理实求诸己。而但以言色取仁。在外多一分粉饰。在内失一分真诚。久假不归。一切皆虚伪主张。恶知其非有也。而昧於察言观色者。亦同奉以仁人之名。名归而实不至。世俗之结交要誉。甚至求富贵利达。在人易倾其耳目。且赞其娴於应酬。而一己又不难於徇人者。大抵如是。羞恶之良渐丧。积妄生恶。仁必由鲜而至於无。学者当谨之於始。有子章仁字。仁之用。此章仁字。仁之体。然曰言。曰色。亦仁之用。惟静存未发。乃仁之体。由静存而内省。乃仁之体。由内省而动察。体全而用斯大。仁遂生生不已。此为己之学也。夫子戒仁者之为人。以巧令例其馀。以鲜仁发其伏。求仁者。其亦知所从事乎。
问、仁者、天地之心也。人之神也。故仁有天地之仁。有个人之仁。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天地之仁也。天地之心。即人之王也。子曰、志道。据德。依仁。仁者、人也。个人之仁也。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与仁合一。践形也。即天人合一。天地之仁。与个人之仁。合而一体者。大人也。可以代天宣化。代天行道。作之君。作之师。天子也。老子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仁者也、可以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仁者之量也。仁者之功也。故孟子云、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故曰智谋踊跃。若决江河也。沛然谁能御之。
答、仁者体也。智者用也。君子之仁也。一智而已矣。
问、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今闻曰身之本在心。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