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1-四库别集

298-段正元文集--段正元-第81页

先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以御乱世於大同。阐发中和之道。泛应曲当。放诸东海而准。放诸西海而准。齐於一世。能化於万世。夫人不能无意也。则教之以诚。不能无心也。则教之以正。不能无家也。则教之以齐。不能无国也。则教之以治。不能无天下也。则教之以平。有理也。则教之以穷。有性也。则教之以尽。有命也。则教之以至。其事虽多。而又能一以相贯。其道虽高。而又能下学上达。使天下之人。素位而行。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各守其分。无相逾越。各行其是。无相侵夺。各安生理。无入而不自得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荡荡乎无能名焉。
又分天下为三世。一曰据乱。二曰升平。三曰太平。据乱世以勇。升平世以智。太平世以仁。礼运一篇。以文武之时为小康。小康即升平。中庸一书。以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为大同。大同即太平。今者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大道之行。当斯时而无疑义。试观当今各国枪弹之发明。海陆军之扩张。人世之勇。至矣尽矣。技艺之巧。物质之文。人世之智。亦云可矣。舍以仁化天下智勇之不纯者。而折衷统正之。莫由也已。斯仁也。非一人之仁。一家之仁。一国之仁。必合天下人之仁以为仁。而后可与今天下之智勇相提并论也。其仁之见於行事也。以感应教人为为仁之方乎。此天道中教人之法。固太平世不可少。但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慈悲济世为为仁之方乎。此性道中教人之法。太平世亦不可少。亦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自修悔过为为仁之方乎。乃人道昌明之法。太平世之所行也。斯法也。何法也。非倡行大成礼拜不可也。考礼拜之法。滥觞於膜拜。明行於耶教。暗行於回回。或以祷告为宗旨。
或以谄鬼为目的。谓之拜则可。谓之礼拜则不可。
礼者、人道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协以礼。方不愧为人。即所以为仁之方法也。拜者、人而自修也。执礼而后言拜者。敬鬼神而远之也。故本会所倡行之大成礼拜。以悔过自修为宗旨。欲推行此礼拜。使人人知悔过。个个能自修。故曰以太平天下为目的也。七日一行者。在天有七星。七日必来复。所谓钦若七政。顺天以敬人也。拜必三跪九叩者。虔诚仰止。至圣配天也。衣履冠裳一有制者。礼仪三百之权舆也。制必与时因革者。时时合中。权宜变通也。合制而后与拜者。此之谓礼拜也。拜有讴歌者。颂先圣为我师也。讴歌和之以乐者。有礼自有乐也。乐与时节变更者。君子坦荡荡。无时不乐也。乐而鼓之以舞者。乐於中。形於外也。陈列笾豆玉帛者。威仪三千之目也。品必与时变列者。牺牲之陈。粢盛之洁。各有时献也。必有礼生赞於前。监察立於后者。齐之以礼也。礼乐毕而上告者。悔过自新也。告毕而静坐者。静思补过也。内省不疚。而养正者。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一气。恍惚自然。性与天道。乐在其中也。奉拜之列。万圣俱齐者。并行不悖。万渡归源。此之所谓大成礼拜也。
凡派演之有功有德。级存於两旁者。各配其圣也。至圣正中者。大同之世以儒为宗也。至圣之左有道祖。至圣之右有佛祖者。三教合源。而后万教归儒也。大道宏开也。三教道脉。所传之弟子。班列等行者。三教一源。不分而分。分而不分。一统於儒也。至圣之上有上帝者。同归上帝。天人合一。一以贯之也。上帝之旁有戥秤者。赏善罚恶。天道自然。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也。戥秤之下。三教品列者。法天自强。三教为师。知所宗守也。人人识此真理。人人行此礼拜。大同极乐。领取生人之趣也。故曰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大道本人人共由之路。礼本道之华。仁之归。不秉礼则道无由见。仁无由为。道与仁。重实行。不在仪文。然礼拜似属仪文。而临之以圣。齐明盛服。非礼不动。使人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由是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则实行孰有大於是哉。故斯礼拜也。躬行之久而身修。家行之久而家齐。国行之而一国治。天下行之而天下平。欲造大同之世界。非行此礼拜不可。欲造文明之世界。非行此礼拜不可。欲拨当今之乱世而反之正。非行此礼拜不可。其故维何。今天乃人道之天下也。此礼拜即以人道为主。夫人莫不有真性。非主真性不足以言人道。真性出於天。非顺天不足以成人。顺天成人。厥惟孔子。非宗孔子无以为师。是故合万教以归至圣。即俾天下由此大同。合天下以行此礼拜。即俾世界由此文明。合政府百官、学校、军队、家族、法团。於休息无事之日。行此礼拜。以启其天良。即可救正当时之人心。行之已久。自成习惯道德。不教民而民自善。不除恶而恶自化。世道焉有不正者乎。虽然此礼拜也。不过为启天下之仁之方。齐天下以礼之渐。若夫折衷天下之智与勇。暨合智仁勇三达德。徵诸实行。以臻世界於文明。成大同者。又中和学堂之责也。尚非礼拜之能事。世有谓礼拜为宗教行为。非不美也。苟能治国平天下。增进吾人幸福也。宗教行为乎何有。不能治国平天下。徒希吾人幸福也。非宗教行为乎何有。天下人其勿忽。大成礼拜者。万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