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辅车唇齿之说,其识见远出乎秦时六国之上。如土耳其欲并希腊,俄英法救之。俄欲并土耳其,西班牙欲并摩洛哥,皆英法救之。汔归于和。彼于小国犹尔,况敢觊觎一大国哉!津门戊午之事,发端于英,辄牵率三国而来者,无他,不敢专其利也。惧三国之议其后也。庚申之事,得当即已者,亦惧俄美之议其后也。可取而忽舍,可进而忽退。夫安有兴师动众,间关跋涉八万里之远,无端而去,无端而复来哉!不待智者而知其不然矣。
故曰:目前必无事也。可以坦然无疑也。将来四国之交既固,协以谋我,或四国自相斗,一国胜而三国为所制,而后及于我。然四国之相雠,胜于雠我,交必不能固。而自斗,则为日必不远,可虑也。又西藏之南及新疆天山南路,皆与英属部孟加拉本若等境接壤,可虑也。俄境东自兴安岭,西至科布多毗连者数千里。近闻俄夷踪迹已及绥芬河一带,距长白、吉林不甚远,更可虑也。然则,前议自强之道,诚不可须臾绥矣!不自强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强而无事,幸也。而不能久幸也。矧可猜嫌疑忌者速之使有事也。自强而有事,则我有以待之。矧一自强而即可弭之使无事也。自强而无事,则我不为祸始,即中外生灵之福,又何所用其猜嫌疑忌为哉!
○上海设立同文馆议
今通商为时政之一。既不能不与洋人交,则必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情伪,而后能收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宋聋郑昭,固已相形见绌。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上海通事,人数甚多,获利甚厚。遂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宁波人居多。其人不外两种。一为无业商贾。凡市井中游闲斥弛,不齿乡里,无复转移执事之路者,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一为义学生徒。英法两国,设立义学,广招贫苦童稚,与以衣食而教督之。市儿村竖,流品甚杂。不特易于湔染洋泾习气,且多传习天主教,更出无业商贾之下。此两种人者,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惟藉洋人势力,狐假虎威,欺压平民,蔑视官长,以求其所欲。即如会办防堵一举,间与能作汉语之大酋议论,未尝远于事理。而局中米盐琐屑,势不能与大酋言,往往需索之无厌,挑斥之无理,开销之无艺。无非通事勾结洋兵,为分肥之计。欺我聋喑,逞其簧鼓,颠倒欺弄,惟所欲为。实法所必诛,而不胜诛,且不能诛。又其人质性中下,识见浅陋。叩其所能,仅通洋语者十之八九,兼识洋字者十之一二。所识洋字,亦不过货名银数,与俚浅文理。不特于彼中致治张弛之故,瞢焉无知。即间有小事交涉,一言一字,轻重缓亟,辗转传述,往往影响附会,失其本指。几何不以小嫌酿大衅!
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乃以枢纽付之若辈。遇致彼己之不知,真伪之莫辨。宜与宜拒,汔不得其要领。其关系非浅鲜也。夫通习西语西文,例所不能禁,亦势所不可少。与其使市井无赖独能之,不若使读书明理之人共能之。前见总理衙门文,新设同文馆,招八旗学生,聘西人教习诸国语言文字,与汉教习相辅而行。此举最为善法。行之既久,能之者必多。必有端人正士,奇尤异敏之资出于其中。然后得西人之要领而驭之,绥靖边陲之原本,实在于是。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州二口为最。种类较多,书籍较富,见闻较广。凡语言文字之浅者,一教习已足。其深者务在博采周咨,集思广益,则非上海、广州二口不可。行之他处,犹是一齐人传之之说也。行之上海、广东,则置诸庄岳之间之说也。况通商纲领,虽在总理衙门,而中外交涉事件,则二海口尤多。势不能以八旗学习之人,兼顾海口。惟有多途以招之,因地以求之。取资既广,人才斯出。
愚以为莫如推广同文馆之法,令上海、广州仿照办理,各为一馆。募近郡年十五岁以下之颖悟诚实文童,聘西人如法教习。仍兼聘品学兼优之举贡生监,兼课经史文艺,不碍其上进之路。三年为期,学习有成,调京考试,量予录用。遇中外交涉事件,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可以咨访,可以介绍,即从前通事无所施其伎俩,而洋务之大害去矣。至西人之擅长者,历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皆有成书。经译者十之一二耳。必能尽见其未译之书。如能探赜索隐,由粗迹而入精微。我中华智巧聪明,必不出西人之下。安知不冰寒于水、青出于蓝。轮船火器等制,尽羿之道,似亦无难于洋务。岂曰小补之哉!
○五十自讼文
岁在著雍敦胖,余年五十。客曰:子学者也。昔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子亦知其非乎?余曰:子言诚是也。虽然有非,有未必非,不可以无辨。客曰:子何言之愎也?伯玉三代上贤者,大圣人之友,犹知非若彼。子何言之愎也?余曰:是有说焉。传记所载伯玉事,年岁先后,不尽可考。据左氏传,初纪从近关出,在襄公十四年,孔子《世家》再纪主蘧伯玉家,在哀公三年。相距六十有八年。当是弱冠登朝,历事献殇襄灵出五公。其年五十,在襄灵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