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 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 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 坚、故为泻。
)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 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 气、)咸胜苦。(咸为水味、
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 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 者制之以阴 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 (辛能散气、故伤皮毛。)
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 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
)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
血 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 人心, 心、心闷也。)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篇曰∶心 病禁 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 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 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 胝(音支) (音绉)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 唇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 篇曰∶肾病禁甘。)此五味之所伤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 以辛 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 、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 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 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 淡 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 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 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与上文热淫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
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 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 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 去燥 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元。陈壁土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伤上 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
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 、入药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中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 谓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贱、北方甚 多、故喂马用之、盖凡豆皆可作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价廉也、今药肆中煮何首乌、不用 黑大豆而用 豆、甚谬、并有将煮过首乌之 豆、伪充淡豆豉、尤属可笑。市医每有以 豆皮加入煎剂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无可用也、因时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
以致后人多误。)
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 夏、
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