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者、松火难瘥、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 肉、柘 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南齐书载、
武帝时、有沙门从北齐 赤火来。其火赤于常火而小、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灸至七炷多 验、吴兴杨道庆、虚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称为圣火、诏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周礼司 氏、以夫燧取明火于日、是矣。)火珠。(时珍曰∶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音枚 回、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剌国、出火齐珠、大者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 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性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
<目录>卷十五火土部<篇名>神针火内容:\x通、祛风寒。\x 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痛所。甚效。(时 珍 曰∶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 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
雷火神针。(熟靳艾叶末二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 末各 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浓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 内、埋地中、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其 效更速、并忌冷水。)
<目录>卷十五火土部<篇名>火针内容:\x通、祛风。\x 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或瘫缓不仁者。针下疾出。急按孔穴则疼止。不按则疼甚。症 块结 积冷病者。针下慢出。仍转动以发出污浊。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者。针令脓溃。勿按孔穴。
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针后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凡 面上及夏月。湿热在两脚时、皆不可用此。(时珍曰∶素问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 其下、及筋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针药熨之、又灵枢经、叙十二经筋所发诸痹痛、皆云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又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纵弛不收、阴 痿不用淬刺者、淬寒急也、纵缓不收者、无用燔针、观此、则燔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以热 治寒、正治之法也、而后世以针积块、亦假火气以散寒湿、而发出污浊也、或又以治痈疽者 、则是以从治之法、溃泄其毒瓦斯也、而昧者以治伤寒热病、则非矣、张仲景云∶太阳伤寒加 温针、必发惊、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燥、太阳病下之、心下痞、表里 俱虚、阴阳俱竭、复加烧针、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此皆用针者、不知往哲设针之 理、而谬用以致害人也、又凡肝虚目昏多泪、或风赤及生翳膜、顽浓成病、后生白膜、失明 、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病宜熨烙之法、盖气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故也 、其法用平头针、如孔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点。)火针 。素问谓之燔针、淬针。张仲景谓之烧针。川蜀人谓之煨针。(其法、麻油满盏、以灯草二 七茎点灯、将针频涂麻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则不能去病、反损人也、其针须 用火箸铁造之为佳、点穴墨记、差则无功。)
<目录>卷十五火土部<篇名>燧火内容:太古燧人氏。上观下察。钻木取火。教民烹饪。使无疾病。用心至深切矣。木为火母。
其性 不燥。后世击石取火。其性燥烈。且今人多嗜烟酒。所以患燥火之证者甚多。(时珍曰∶周 官司 氏、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民咸从之、盖人 之资于火食者、疾病寿夭系焉、四时钻燧取新火、以为饮食之用、依岁气而使无亢不及、所 以救民之时疾也、榆柳先百木而青、故春取之、其火色青、枣杏之木心赤、故夏取之、其火 色赤、柞 之木理白、故秋取之、其火色白、槐檀之木心黑、故冬取之、其火色黑、桑柞之 木肌黄、故季夏取之、其火色黄、天文大火之次、于星为心、季春龙见于辰而出火、于时为 暑、季秋龙伏于戌而纳火、于时为寒、顺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灾殃之流行也 。)
<目录>卷十五火土部<篇名>阳火阴火内容:五行皆有阴阳。而火之阴阳为尤着。时珍曰。火者。有气而无质。其纲凡三。其目凡十 有二 。所谓三者。天火地火人火也。所谓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试申言 之。天之阳火二。太阳、真火也。星精、飞火也。(赤物暾暾、降则有灾、俗呼火殃。)天之 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龙口有火光、霹雳之火、神火也、二火必阴云四合、大雨降注 、乃见、若太阳一照、则龙潜雷伏、有人病火、属龙雷者、惟当益火之原、万不可用凉药。
)地之阳火三。钻木之火也。击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昨梦 录 云∶石脑油、出高丽东、日烘石热所出液也、惟真琉璃器可贮之、入水涓滴、烈焰遽发、余 力入水、鱼鳖皆死、边人用以御敌。)水中之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