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8-本草备要-第26页

久服必偏胜为患。经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 之由也。王冰注曰∶气增不已,则脏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令人暴夭。《笔谈》曰∶ 久用苦参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气伤肾也。经又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 正也。按∶人参补脾,沙参补肺,紫参补肝,丹参补心,玄参补肾。苦参不在五参之内,然 名参者皆补也。药能医病,不能养人,食能养人,不能医病)。
糯米泔浸去腥气,蒸用。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漏芦。反藜芦(苦参一两,或酒 煎,或醋煮,能吐天行时毒)。
<目录>草部<篇名>知母内容:泻火补水,润燥滑肠 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泻火(泻胃热、膀胱邪热、肾命相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 经气分(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消痰定嗽,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治伤寒烦热,蓐劳(产劳)骨蒸(退有汗之骨蒸),燥渴虚烦,久疟下痢(治嗽者,清 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热也。退骨蒸者,泻肾火也),利二便,消浮肿(小便利则肿消。东 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渗湿之药,
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闭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 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 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 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精不上 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 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昂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独便闭也)。然苦寒伤胃而滑 肠,多服令人泻(李士材曰∶苦寒肃杀,非长养万物者也。世以其滋阴,施之虚损之人,则 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为戒)。
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目录>草部<篇名>龙胆草内容:泻肝胆火,下焦湿热 大苦大寒,沉阴下行。益肝胆而泻火(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泻其邪热,即所以补 火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治骨间寒热(肾主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寒湿香港脚(足伤 湿热,则成香港脚。肿而痛者,为湿香港脚,宜清热利湿搜风。又有挛缩枯细,痛而不肿者,名 干香港脚,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热,赤睛 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为主,龙 胆为使,目疾要药。昂按∶若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寒凉),痈疽疮疥。过服损胃。
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目录>草部<篇名>青黛内容:泻肝,散郁火 咸寒,色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衍义》曰∶一妇患脐、腹、二 阴遍生湿疮,热痒而痛,出黄汁,二便涩。用鳗鲡、松脂、黄丹之类涂之,热痛愈甚。其妇 嗜酒,喜食鱼、虾发风之物。乃用马齿苋四两研烂,入青黛一两和涂,热痛皆去,仍服八正 散而愈。此中、下焦蓄蕴风热。毒瓦斯若不出,当作肠风、内痔。妇不能禁酒物,果仍发痔)

治伤寒发斑,吐咯血痢(阴虚火炎者忌用。合杏仁研,置柿饼中煨食,名圣饼子,治咯 血)。小儿惊痫,疳热丹热,敷痈疮、蛇犬毒。
即靛花。取娇碧者,水飞净用(内多锻石,故须淘净)。
<目录>草部<篇名>大青内容:泻心胃热毒 微苦咸,大寒。解心胃热毒。
治伤寒,时疾热狂,阳毒发斑(热甚伤血,里实表虚,则发斑。轻如疹子,重如锦纹。
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多死。《活人书》∶治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黄胆热痢,丹 毒喉痹。
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叶对节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实大如椒,色赤。用 茎叶。
<目录>草部<篇名>牵牛内容:大泻气分湿热 辛热有毒,属火善走。入肺经,泻气分之湿热(肺主气,火能平金而泄肺),能达右肾 命门,走精隧,通下焦郁遏。及大肠风秘、气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杀虫堕胎。
治水肿喘满 癖气块。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东垣曰∶牵牛苦寒误矣,其 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壮,所谓苦寒安在哉?乃泻气之药,比诸辛药泄气尤甚。若湿从下受,
下焦主血,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而反用辛热之药,泄上焦之气,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 损也。王好古曰∶以气药引,则入气;以大黄引,则入血。时珍曰∶一妇肠结,年几六十,
服养血润燥药,则泥结,服硝黄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其人体肥膏梁而多郁,日吐 酸痰乃宽。此乃三焦气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不能下润肠腑,非血燥也。润剂留滞 ,硝、黄入血,不能入气,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