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8-本草备要-第33页

如复盆,故名。去蒂,淘净捣饼,用时酒拌蒸。叶绞汁,滴目中,出目弦虫,除肤赤 ,收湿止泪。
<目录>草部<篇名>蒺藜子内容:平补肝肾 苦温补肾,辛温泻肺气而散肝风,益精明目(肝以散为补,凡补肝药,皆能明目)。
治虚劳腰痛,遗精带下,咳逆肺痿,乳闭症瘕,痔漏阴 (音颓),肾、肝、肺三经之 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恶血,故能破症下胎)。
沙苑蒺藜 绿色似肾(故补肾)。炒用(亦可代茶)。
刺蒺藜 三角有刺。去刺,酒拌蒸(风家宜刺蒺藜,补肾则沙苑者为优)。余功略同(瑞 竹堂方∶齿牙打动者,蒺藜根烧灰敷之)。
<目录>草部<篇名>使君子内容:补脾,杀虫,消积 甘温。健脾胃,除虚热,杀脏虫。
治五疳便浊,泻痢疮癣,为小儿诸病要药(《经疏》曰∶五疳便浊,泻痢腹虫,皆由脾 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脾胃健,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前证尽除 矣。时珍曰∶凡能杀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每月上旬,虫头向上 ,中旬头横,下旬向下。《道藏》云∶初一至初五,虫头向上。凡有虫病者,每月上旬,空 心食数枚,虫皆死而出也。按∶地黄、胡麻皆杀虫)。
出闽蜀,五瓣有 ,内仁如榧。亦可煨食,久则油,不可用。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目录>草部<篇名>益智子内容:燥脾肾,补心肾 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心为脾母,补 火故能生土),能涩精固气(《本草》未载)。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味辛能散),温中进 食,摄涎唾(胃冷则涎涌),缩小便(肾与膀胱相表里,益智辛温固肾。盐水炒,同乌药等 分,酒煮山药糊丸,盐汤下,名缩泉丸)。
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涩精固气。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出岭南,形如枣核,用仁。
<目录>草部<篇名>砂仁内容:\x即缩砂 \x 宣,行气,调中 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
治腹痛痞胀(痞滞,有伤寒下早里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 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鼓胀。鼓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 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膈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 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 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
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 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也。《经疏》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 害)。
出岭南,研用。
<目录>草部<篇名>白豆蔻内容: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
能散肺滞),太阳经目 红筋(太阳脉起目 )。
番舶者良,研细用。
<目录>草部<篇名>肉豆蔻内容:\x一名肉果\x 燥脾,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 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
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铁。
<目录>草部<篇名>草豆蔻内容:\x一名草果\x 燥湿祛痰,除痰截疟 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 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 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 脾热,耗气损目。
闽产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 草果,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面裹,煨熟,取仁用 。忌铁。
<目录>草部<篇名>香附内容:\x一名莎草根\x 宣,调气开郁 性平气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主 一切气(人身以气为主,气盛则强,虚则衰,顺则平,逆则病,绝则死矣。经曰∶怒则气上 ,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七情之气也。以香 附为君,随证而加升降消补之药。《素问》中仍有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名九气)。利三焦 ,解六郁(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止诸痛(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