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5-本草新编-第41页

解,并治伤寒结胸之症,疗人面疮能效。难产与胞衣不下,调服于人参汤中 最神。黄瘅赤眼,消渴除烦,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败。宜 于阴虚火盛,不宜于阳旺湿痰。世人不知贝母与半夏,性各不同,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 。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 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前人辨贝母入肺,而不入胃,
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经,尚不知贝母之深也。盖贝母入肺、胃、脾,心四经,岂有不入脾 、胃之理哉。正寒热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批〕辨得入微尽妙。)
或问贝母之疗人面疮,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胡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
人面 疮,口能食而面能愁,盖有祟凭之矣。祟凭必须解祟,何以用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 遇岐天师于燕市,另传治法,而后悟贝母之疗人面疮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 ,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药,何治人面疮无效?不知人面疮,乃热痰结成热 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热,更添热矣。贝母乃治热痰圣药,以寒治热,而热毒自消,又何 疑哉。
或问贝母消痰,消热痰也,然火沸为痰,非热乎,何以用之而绝无效耶?曰∶火沸生痰,
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贝母只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肾中之火痰也。岂惟不 能化肾中之火痰,且动火而生痰矣。夫肾中之火,非补水不能除,肾火之痰,亦非补水不能 消。贝母消肺中之痰,必铄肺中之气,肺虚则肾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肾水哉。肾水不生,
则肾火不降。肾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势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则用贝母 以治火沸为痰,不犹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无功效也。
或疑贝母不可治火沸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汤止治火沸 为痰 之圣药也,加入贝母,则不效矣。盖火沸为痰,乃肾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 存而为痰也。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贝母,则六味欲趋于肾中,而贝母 又欲留于肺内,两相牵掣,则药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间,痰既不消,火又大炽,不更益其沸,
而转添其咳嗽哉。此贝母断不可入于六味汤丸之中,治火沸为痰之病也。
<目录>卷之二(商集)
<篇名>款冬花内容:款冬花,辛、甘而温,阳也,无毒。善止肺咳,消痰唾稠粘,润肺,泻火邪,下气定喘,
安 心惊胆怯,去邪热,除烦燥,平肝明目。烧烟吸之,亦善止嗽,尤能止肺咳肝嗽。近人喜用 紫菀,而不用款冬者,殊不可解。紫菀虽亦止久嗽,而味苦伤胃,不若款冬之味甘,清中有 补也,余所以取款冬,而弃紫菀耳。
或问款冬花,清中有补,多用之以益肺、益肝、益心,可乎?曰∶款冬花虽清中有补,
而多 用亦复不宜,盖补少而清多也。夫款冬花入心则安心,入肝则明目,入肺则止咳,是其补也 。然入心,则又泻心之火,多用则心火过衰,反不生胃以健食矣;入肝,则又泻肝之气,多 用则心火过凋,反不能生心以定神矣。入肺,则又泻肺之气,多用则肾气过寒,反不能生脾 以化物矣。是款冬花多用则伤,少用则益,又何必多用哉。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广木香内容:广木香,味甘、苦,气温,降也,阴中阳也。无毒。能通神气,和胃气,行肝气,散滞 气,
破结气,止心疼,逐冷气,安霍乱吐泻,呕逆翻胃,除痞癖症块、脐腹胀痛,安胎散毒,治 痢必需,且辟疫气瘴 。但此物虽所必需,亦止可少用之为佐使,使气行即止,则不可谓其 能补气,而重用之也。大约用广木香由一分、二分,至一钱而止,断勿出于一钱之外,过多 反无效功,佐之补而不补,佐之泻而亦不泻也。
或问广木香与青木香,同是止痢之药,子何取广木香,而弃青木香?盖广木香气温,而 青木 香气寒耳。夫痢乃湿热,青木香寒以去热,似相宜,而余毅然删去者,恶青木香之散气,虽 有益于痢,终有损于气也。若广木香则不然,气温而不寒,能降气而不散气,且香先入脾,
脾得之而喜,则脾气调而秽物自去,不攻之攻,正善于攻。此所以删青木香,而登广木香也 。木香气分药,又能开窍。气分药与血分药不同,气只要引之使通,不须成队共行;若血药 则质滞而性腻,非多不能成功。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香附内容:香附,味苦而甘,气寒而浓,阳中阴也,无毒。入肝、胆之经。专解气郁气疼,调经逐 瘀,
除皮肤瘙痒,止霍乱吐逆,崩漏下血,乳肿痈疮,皆可治疗。宿食能消,泄泻能固,长毛发 ,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用之品。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今人不知其故,用香附 为君,以治妇人之病,如乌金丸、四制香附丸之类,暂服未 尝不快,久之而虚者益虚,郁者更郁,何也。香附非补剂也,用之下气以推陈,非用之下气 以生新;引血药至气分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