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宁用粟而不用倍也 。粳米气味甘凉。固中除烦。用亦最妙。若在蛤蜊粉气味咸冷。功专解热化痰固肺。及秦皮 性亦苦寒。功专入肝除热。入肾涩气。亦宜相其热甚以行。未可轻与龙骨牡蛎粟壳微寒之药 为比也。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卵生)内服敛肺泻火除热止嗽固脱外祛风湿杀虫 五倍子(专入肺脾)。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 剂。(
汪昂述丹溪谓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黄昏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凉药 。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医学纲目》云。王元 虚而滑精。屡与加味四物汤。吞河间秘真 丸及 真珍粉丸。不止。后用五倍子一两。茯苓二两。丸服遂愈。此则倍子收敛之功。敏于龙骨蛤 粉也。昂按凡用秘涩药。能通而后能秘。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一泻一收。是以能尽其妙也 。)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眼目赤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 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退场门干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 。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 敛。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常出自汗 。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外以治肤。熏洗则 能祛风除湿杀虫。(一切癣疮。用五倍子去虫。白矾烧过。各等分为末搽之。干则油调。)药 虽一味。而治分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治黄昏时嗽。)又能浮溢于表。而为 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染须皂物最妙。生于盐肤木上。乃小虫食汁。
遗种结球于叶间。(盐肤木酸寒。除痰生津止嗽。五倍子虫食其津液结成。故与盐肤木功同 。)入药或生或炒用。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卵生)敛肺止嗽固脱 百药煎(专入肺胃)。系五倍子末同药作饼而成者也。(五倍一斤。同桔梗甘草真茶各一 两。
入 酵糟二两。拌和糖罨。起发如面。)其性稍浮。味酸涩而带余甘。五倍子性主收敛。加以甘 桔同制。则收中有发。缓中有散。凡上焦痰嗽热渴诸病。用此含化最宜。加以火 则治下焦 血脱。肿毒金疮。喉痹口疮等症。用之即效。以黑能入下焦故也。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稷粟)敛肺涩肠固肾 御米壳(专入肺大肠。兼入肾)。酸涩微寒。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肛脱。
久嗽气 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杲曰。收涩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痛尤宜。时珍曰。泄泻下痢 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 之。收之敛之。但要有辅佐耳。)若嗽痢初起。寒热未净。用此以为收涩。致令邪留不解。
则杀人如剑。可不慎欤?(震亨曰。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
治痢亦同。凡痢须先散邪行滞。岂可据投粟壳龙骨之药。以闭塞肠胃邪气?盖邪得补愈甚。
所 以变症作而淹延不已也。)洗去蒂膜。或醋炒蜜炒取用。得乌梅陈皮良。罂中有米极细。书 言气味甘寒。煮粥能治反胃。亦须分脏偏纯。及病症阴阳虚实以治。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龙)敛肝气止脱镇惊安魄 龙骨(专入肝肾大肠。兼入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甘涩微寒。功能入肝敛魂。不 令浮越 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惊镇辟邪。止汗定喘。(冯兆张曰。龙灵物也。灵则能敛邪恶蛊毒 魇魅之气。喘逆者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喘逆自止。)涩可去脱。故书载能以治 脱肛遗结崩带。疮口不敛等症。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 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 纹。舐之粘舌者佳。(时珍曰。龙骨本经以为死龙。其说似是。别录曰。生晋地川谷及太山 岩水岸上穴中死龙处。采无时。汪昂曰。今人或以古圹灰伪之。)酒煮火 用。忌鱼及铁。
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龙齿入肝。
收魂安魄。凡惊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即当用此以疗。(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 。治之以龙齿。)但无止泻涩精之用。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蚌蛤)入肾涩精固气化痰软坚 牡蛎(专入肾。兼入肝)。咸涩微寒。功专入肾。软坚化痰散结。收涩固脱。故瘰 结 核。血 瘕遗精崩带。咳嗽盗汗。遗尿滑泄。燥渴温疟赤痢等症。皆能见效。(权曰。病虚而多热。
宜同地黄小草用之。好古曰。牡蛎入足少阴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硬。以茶引 之。能消项上结核。以大黄引之。能消股间肿。以地黄为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肾经血分 之药也。成无己曰。牡蛎之咸。以消胸膈之满。以泄水气。使痞者消硬者软也。元素曰。壮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