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25页

。(有莲子清心饮。)及通十二经络血脉。即是此意。且其味 涩。则能使气不走。而梦遗崩带失血等症可理。(白浊遗精。用石莲肉龙骨益智仁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饭汤送下。)味涩则肠胃亦固。而无五更洞泄之虞。(同菟丝子五味子山茱 萸山药车前子肉豆蔻砂仁橘红芡实人参补骨脂巴戟天。治脾肾俱虚。五更溏泻。)惟大便燥 者 勿服。去心皮。蒸熟焙干用。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良。莲心味苦性寒。能治心热。故产后血 竭者最宜。石莲色黑。入水则沉。入卤则浮。煎盐用此试卤。味苦性寒。能除噤口热毒淋浊 。果因热成。亦可以解。然必本于莲实。老于莲房。坠入污泥。经久坚黑如石者方佳。若使 出自粤东。产于树上。大苦大寒。不宜入药。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温涩内容:(水果)入肾固精止脱 莲须(专入心肾)。甘温而涩。功与莲子略同。但涩性居多。服能清心通肾。益血固精。
乌须 黑发。止崩住带。如三因固真丸。巨胜子丸。并皆用之。凡欲勤精薄而见滑脱不禁。治当用 此秘涩。但不似龙骨寒涩。有收阴定魂安魄之妙。牡蛎咸涩微寒。兼有化坚解热之功。金樱 徒有止涩之力。而无清心通坚之理耳。毫厘千里。不可不辨。在细审玩。忌地黄蒜葱。
芡实(水果)利脾湿涩肾气 芡实(专入脾肾)。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甘入脾。)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
涩固脱。)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补脾同山药茯苓白术人参莲肉薏 苡仁扁豆。)惟其味涩固肾。(用芡实一味捣末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补下元益人。谓之水 陆丹。)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伤损精气。小便遗数精滑。用秋石芡实茯苓莲 肉各四两为末。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 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 肺。用或蒸熟捣粉。或连壳同服。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温涩内容:( )摄精气归宿肾 葡萄(专入肾)。种类不一。此以 名者。因其形似葡萄。琐细不大。故以 名也。
张璐 论之甚详。言此生于漠北。南方亦间有之。其干类木。而系藤木。其子生青熟赤。干则紫黑 。气味甘咸而温。能摄精气。归宿肾脏。与五味子功用不甚相远。凡藤蔓之类。皆属于筋。
(形类相似。有感而通。)草木之实。皆达于脏。(实则重着下行。实则气重内入。故多入脏 。)不独此味为然。此物向供食品。不入汤药。故本草不载。近时北人以之强肾。南人以之 稀痘。各有攸宜。强肾方用 葡萄人参各一钱。火酒浸一宿。清晨涂手心。摩擦腰脊。能 助筋力强壮。若卧时摩擦腰脊。力助阳事坚强。服之尤为得力。稀痘方用 葡萄一岁一钱 。神黄豆一岁一粒。杵为细末。一昼夜蜜水调服。并擦心窝腰眼。能助肾祛邪。以北地方物 。专助东南生气之不足也。然秉质素弱宜服。反是则不免有助火之害矣!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温涩内容:(稷粟)补火涩精秘气 阿芙蓉(专入命门)。即罂粟花之津液也。一名鸦片。一名阿片。出于天方国。(罂粟结 青苞 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或三五处。次早津出。以竹刀刮取。入磁器阴干用之。)气味与粟 壳相似。而酸涩更甚。用阿芙蓉一分。糯米饭捣作三丸。通治虚寒百病。凡泻痢脱肛。久痢 虚滑。用一二分。米饮送下。其功胜于粟壳。又痘疮行浆时。泄泻不止。用四五厘至一分。
未有不止。但不可多服。忌酸醋。犯之断肠。及忌葱蒜浆水。奈今有以房术为用。无论病症 虚实。辄为轻投纵欲。以致肾火愈炽。吁。误矣!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温涩内容:(石)体重镇怯固脱 禹余粮(专入大肠。兼入心肾)。甘平。性涩质重。(时珍曰。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 于山 谷者为太乙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
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药有精粗之等耳。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太乙次之。禹余粮又次之。但 禹余粮乃石中黄粉。)既能涩下固脱。复能重以祛怯。仲景治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 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取重以镇痞硬。涩以固脱泄也。(时珍曰。禹余粮手足阳 明 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 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取无砂者良。牡丹为使。细研淘取汁澄用。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寒涩内容:病有寒成。亦有热致。寒成者固当用温。热成者自当用寒。如五倍子百草煎。其味虽曰 酸涩 。而性实寒不温。为收肺虚火浮之味。故能去嗽止痢。除痰定喘。但百草煎则较倍子而鲜收 耳!牡蛎性专入肾固脱。化痰软坚。而性止专入肾而不入肝。龙骨入肝敛气。收魂固脱。
凡梦遗惊悸。是其所宜。而性不及入肾。各有专治兼治之妙耳。至于粟壳。虽与五倍入肺敛 气涩肠相似。而粟壳之寒。则较倍子稍轻。粟壳之涩。则较倍子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