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29页

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 曰镇坠。终逊禹余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至云 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脱。得此固敛。始见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
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故曰固肠。有收敛之能。下胎。不无推荡之峻。细腻 粘舌者良。(时珍曰。石脂虽五种。而性味主治不甚相远。)赤入血分。白入气分。研粉水飞 用。恶芫花。畏大黄。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收敛内容:(山果)醒脾胃筋骨之湿收脾肺耗散之气 木瓜(专入脾肺。兼入肝)。酸涩而温。止属收敛之品。何书载着其功。曰理脾舒筋敛 肺。缘 味酸涩 。既于湿热可疏。复于耗损可敛。(时珍曰。木瓜所主吐利转筋香港脚。本皆脾胃。固非肝病 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转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 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 耗散。而藉其转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故能于 脾有补。于筋可舒。于肺可敛。岂真脾肺虚弱。可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过。则又损齿 与骨及犯癃闭。(针经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两焦之气。不能出入 。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涩也。刘仲海 曰。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数人皆病淋疾。以问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夺食则 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营。伤在五味。五味太过。皆能伤人。不独酸也。郑奠一 曰。予治举舟人病溺不得出。医用通利药罔效。迎予视之。闻四面皆木瓜香。笑谓诸人曰。
撤去此物。溺即出矣。尽倾其物。溺如旧。)以其收涩甚而伐肝极。奈人仅知理脚。(湿热伤 于足者用此可理。如昔有患足痹者赴舟。见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询 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若寒湿伤于足者用此酸涩。虽曰利湿。而于寒不克除。恐非利湿佳剂 耳。)而不审其虚实妄投。殊为可惜。陈者良。忌铁。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收敛内容:(五草)入肝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兼入肝胆。)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成无己曰。
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肠则涩。(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 服。血崩不止。用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次。庄肃公痢血。用乌梅胡黄 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茗则涩故也。)入筋与骨则 软。(酸入筋。)入虫则伏。(虫得酸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 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
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用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 方。)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 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已溃未溃。可用此烧灰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 。)中风牙关紧闭可开。(取肉擦牙龈。涎出即开。以酸能入筋骨以软。)蛔虫上攻眩仆可治 。(仲景有乌梅治蛔上攻眩仆。)口渴可止。(时珍曰。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 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泄。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不 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 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白梅由于盐渍。味咸则能软坚。(
通大便亦用。)若牙关紧闭。(白梅尤良。)死肉黑痣。白梅用之更捷。(食梅齿酸者。嚼胡桃 即解。衣有霉点者。梅叶煎汤洗之。捣洗葛衣亦佳。)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 。(生气者。阳气也。)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镇虚内容:虚则空而不实。非有实以镇之。则易覆矣。虚则轻而易败。非有实以投之。则易坠矣。
故重 坠之药。亦为治病者所必需也。然用金石诸药以治。而不审其气味以别。亦非治病通活之妙 。故有热者。宜以凉镇。如代赭石珍珠之治心肝二经热惊。辰砂之清心热。磁石之治肾水虚 怯。龙骨龙齿之治肝气虚浮是也。有寒者宜以热镇。如云母石之能温中去怯。硫黄之能补火 除寒。通便定惊是也。寒热俱有者。宜以平镇。如禹余粮金银薄铁粉密陀僧之属是也。但禹 余粮则兼止脱固泄。金银薄则兼除热祛风。铁粉则兼疗狂消痈。皆借金性平木。密陀僧则兼 除积消热涤痰也。其一镇坠。而药品气味治用各自有别。其不容紊如此。然要病有外邪。不 可轻投。寒邪得镇而愈固耳。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篇名>镇虚内容:(金)平肝镇怯 金(专入肝)。禀刚健之性。最能杀人。惟作薄乃无伤耳。银薄亦然。二薄性皆辛平。
其治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