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36页


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下行血海。其辛最能散邪。血 因 风郁。得芎入而血自活。血活而风自灭。又何有毒有痹有痛有郁。而致病变多端哉?是以四 物用之以散肝经之风。头痛必用以除其郁。(杲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
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是也。)然气味辛窜。
能泄真气。单服久服。令人暴亡。(时珍曰。芎 肝经药也。若单服既久。则辛喜归肺。肺 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验胎法云。妇人过经三月。用芎数钱 为末。空心热汤调一匙服。腹中微动者是胎。不动者是经闭。)蜀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 者良。江南产者为抚芎。秦产为西芎。白芷为使。畏黄连硝石滑石。恶黄 山茱萸。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芳草)散足阳明胃经风湿 白芷(专入胃。兼入肺大肠)。色白味辛。气温力浓。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 风散湿主 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如头目昏痛。

王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明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 方。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 都梁丸。)眉棱骨痛。(丹溪纂要属治风热与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 下。)暨牙龈骨痛。(用香白芷一钱。朱砂五分。为末蜜丸。频用擦牙。或以白芷吴茱萸 等分。浸水漱涎。)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 为血崩血闭肠风痔 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 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之要剂也。(好古曰。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
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宗 曰。药性论言白芷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 。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皆由败脓所致。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二两。白芍 药白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俟脓尽。以他药补之。又解蛇毒 。昔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 末一斤灌之。觉脐中 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良久消缩如故云。以麦冬汤调尤妙。
仍以末搽之。)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色白气香者佳。或微炒用。当归为使。恶 旋复花。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芳草)疏肝气风及热内淫 薄荷(专入肝。兼入肺)。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 风发热 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 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 。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辛能散。凉能清。)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 而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气虚食之。令人虚汗不止。阴虚火甚食之。令人动消渴病。)苏产 气芳者良。猫伤用汁涂之。最妙。(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鸠 之酒也。茵草。鱼之酒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芳草)治风犯太阳巅顶头痛 本(专入膀胱。兼入奇督)。据书载属辛温气雄。能治太阳(膀胱)风犯巅顶。脑后 俱痛。号 为是经要药。(凡治巅顶头痛。必兼防风酒炒。升柴同入。)且复言治脊强而厥。(督与太阳 之脉。并行于背。)并妇人疝瘕急迫肿痛。此虽病属下见。及系太阳(膀胱)本经寒湿所致。
然非风邪内犯。则病曷形。 本气味辛温。性虽上行。而亦下达。非谓用此以治太阳巅顶头 齿颊痛。功止上建。而于脊强而厥。竟不循经下行也。且据书言能治胃风泄泻。(霍翁曰。
风客于胃。饮以蒿本汤而止。盖 本能治风湿耳。)又治粉刺酒渣。(同白芷。作面脂。)亦 是风干太阳连累而及。治则与之俱治。岂但治风头痛而已哉?或谓其性颇有类于芎 。皆能 以治头痛。然一主于肝胆。虽行头目而不及于巅顶。一主太阳及督。虽其上下皆通。而不兼 及肝胆之为异耳。但春夏温热头痛。及血虚火炎头痛者切忌。根紫色似芎 而轻虚。气香味 麻。恶 茹。畏青葙子。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毒草)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 燥而升 。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引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 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作脂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 。阴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 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以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 能散气。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