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小把。燃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 。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桑椹甘凉色黑。治能除热养阴止泻。乌须黑发。(月令云。四月 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又椹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桑耳散血除瘀。破 症攻瘕。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 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 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 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火内容:(灌木)治心肺热邪曲屈下行 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书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 下从小便 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 。)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 。此止就其大势论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 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 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止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
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 摄血。绣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
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口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已道其大要矣。然更就 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凡在上而见消渴烦燥。懊 不眠 。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此以除。(烦属气。燥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 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 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 火 。而凡在下而见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 血不止。用山栀子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食 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 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 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 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 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 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火内容:(灌木)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 地骨皮(专入肺肾。)即枸杞根也。味甘气寒。虽与丹皮同治骨蒸之剂。但丹皮味辛。
能治无 汗骨蒸。此属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属入血散瘀之品。汗者血也。无汗而见血瘀。
则于辛于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夺汗无血乎?经曰。热淫于内。泻 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五内热淫。而见肌肉潮热。二 便癃闭。胸胁痛楚。与夫于头而见风痛不休。(外感之风宜散邪。内生之风宜清热。热除而 风自熄。)于表而见潮热无定。(是内熏蒸而达于表。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 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 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于肺而见消渴咳嗽不宁。(肾火上蒸。
)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连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 微 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时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热。屡有殊功。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 。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 于下为尤切焉。但脾胃虚寒者禁服。(汪昂曰。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 同鲜小蓟煎浓汁。治下疳甚妙。)甘草水浸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火内容:(山果)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 致火气 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
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 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
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 嗽之要剂也。取叶干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