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93页

根煎汤,先熏后洗。(《直指方》)。
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x花\x 【气味】同皮。
【主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大明)。消疮肿,利小便,
除湿热(时珍)。
【附方】新三。
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赵宜真《济急方》)。
风痰拥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方》)。
反胃吐食∶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糯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服。(《袖珍方》)。
\x子\x 【气味】同皮。
【主治】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扶桑内容:(《纲目》)
【释名】佛桑(《霏雪录》)、朱槿(《草木状 时珍曰∶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
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集解】时珍曰∶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 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嵇含《草木状》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
出高凉郡。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浓。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 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 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x叶及花\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时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木芙蓉内容:(《纲目》)
【校正】并入《图经》地芙蓉。
【释名】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
时珍曰∶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俗呼为 皮 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 宜霜。苏颂《图经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采叶,治疮 【集解】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
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 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 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
\x叶并花\x 【气味】微辛,平,无毒。
【主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时 【发明】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 ,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 ,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
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 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新十。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 蘸食,屡效。(危氏《得效方》)。
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名清凉膏。(《鸿飞集》)。
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用米饮下二钱。(《妇人良方》)。
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三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简 便方》)。
杖疮肿痛∶芙蓉花叶研末,入 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涂四围,
其毒自不走散。名铁井阑。(《简便方》)。
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干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
(《普济方》)。
头上癞疮∶芙蓉根皮,为末。香油调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
汤火灼疮∶油调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一切疮肿∶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熏洗之。(《多能鄙事》)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山茶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
【集解】时珍曰∶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
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格古论》云∶花有数种∶宝珠者,花簇如珠,
最胜。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踯躅茶花如杜鹃花,宫粉茶、串珠茶皆粉红色。又 有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不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