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叶各小异。或云亦有黄色者。《虞衡志》
广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核,如肥皂 子大。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x花\x 【气味】缺。
【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
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 涂 \x子\x 【主治】妇人发 ,研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蜡梅内容:(《纲目》)
【释名】黄梅花。
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集解】时珍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 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
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x花\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解暑生津(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伏牛花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图经》虎刺。
【释名】隔虎刺花(未详)。
【集解】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
,似黄柏叶而不光。茎赤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 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x花\x 【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
作汤,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开宝》)。
【发明】时珍曰;伏牛花治风湿有名,而用者颇少。杨子建《护命方》有伏牛花散,治 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用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 、
白僵蚕、蝎梢各二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
\x根、叶、枝\x 【主治】一切肿痛风疾,细锉焙研,每服一钱匕,用温酒调下(颂)。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密蒙花内容:(宋《开宝》)
【校正】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释名】水锦花(《炮炙论》)。
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集解】颂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浓,背白有细毛,
又似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曝干用。
宗 曰∶利州甚多。叶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洁,不深绿。其花细碎,数十房 成一朵,冬生春开。
\x花\x 【修治】 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蜜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晒干再拌 蒸,如此三度,晒干用。每一两用酒八两,蜜半两。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 羞明怕日(刘守真)。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 【附方】新一。
目中障翳∶密蒙花、黄柏根各一两,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卧时汤服十丸至十五丸。
(《圣济录》)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木绵内容:(《纲目》)
【释名】古贝(《纲目》)、古终。
时珍曰∶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
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 婆,又曰迦罗婆劫。
【集解】时珍曰∶木绵有草、木二种。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 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浓,为房甚繁,逼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 有白绵,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李延寿《南史》所谓林邑诸国出古贝花 ,中如鹅毳,抽其绪,纺为布;张勃《吴录》所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 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 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江南、淮北所种木绵,
四月下种,茎弱如蔓,高者四、五尺,叶有三尖如枫叶,入秋开花黄色,如葵花而小,亦有 红紫者,结实大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绵者,八月采 ,谓之绵花;
李延寿《南史》所谓高昌国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 ,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沈 怀远《南越志》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珠 ,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 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不蚕而绵,
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又《南越志》言∶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
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段。祝穆《方舆志》言∶平缅出娑罗树,大者高三、五丈,结子 有绵,纫绵织为白毡兜罗锦。此亦斑枝花之类,各方称呼不同耳。
\x白绵及布\x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血崩金疮,烧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