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804页

可以为席,谓之桃枝。劲者可以为戈刀箭矢,谓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为 绳索,谓之 竹、弓竹、苦竹、把发。其色有青有黄,有白有赤,有乌有紫。有斑斑者驳纹 点染,紫者黯色黝然,乌者黑而害母,赤者浓而直,白者薄而曲,黄者如金,青者如玉。其 别种有棘竹,一名 竹,芒棘森然,大者围二尺,可御盗贼。棕竹一名实竹,其叶似棕,可 为柱杖。慈竹一名义竹,丛生不散,人栽为玩。广人以筋竹丝为竹布,甚脆。
\x 竹叶\x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大寒。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
急恶疡,杀小虫(《本经》)。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 煎汤,熨霍乱转筋(时珍)。
\x淡竹叶\x 【气味】辛,平、大寒,无毒。
权曰∶甘,寒。
【主治】胸中痰热,
咳逆上气(《别录》)。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 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止惊悸,温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
小儿惊痫天吊 喉痹,鬼疰恶气,烦热,杀小虫(孟诜)。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元素)。煎浓汁,
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时珍)
\x苦竹叶\x 【气味】苦,冷,无毒。
【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别录》)。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
疗中风喑哑(大明)。杀虫。烧末,和猪胆,涂小儿头疮耳疮疥癣;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
频用取效(时珍)。
【发明】弘景曰∶甘竹叶最胜。
诜曰∶竹叶∶ 、苦、淡、甘之外,余皆不堪入药,不宜人。淡竹为上,甘竹次之 。宗 曰∶诸竹笋性皆微寒,故知其叶一致也。张仲景竹叶汤,惟用淡竹。元素曰∶竹叶苦 平,阴中微阳。杲曰∶竹叶辛苦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新久风邪之烦热,
止喘促气胜 【附方】新二。
上气发热,因奔趁走马后,饮冷水所致者。竹叶三斤,橘皮三两,水一斗,煮五升,细 服。三日一剂。(《肘后方》)。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水一斗半,
煮取七升,细服,尽剂愈。(《肘后方》)
\x 竹根\x 【主治】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本经》)。
消毒(《别录》)。
\x淡竹根\x 【主治】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煮汁服(藏器)。
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大明)。同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 \x苦竹根\x 【主治】下心肺五脏热毒瓦斯。锉一斤,水五升,煮汁一升,分三服(孟诜)。
\x甘竹根\x 【主治】煮汁服,安胎,止产后烦热(时珍)。
【附方】新一。
产后烦热逆气∶用甘竹根(切)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入小麦二 ,复煮麦熟三、四沸,入甘草一两,麦门冬一升,再煎至二升。每服五合。(《妇人良方 》)
\x淡竹茹\x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别录》)。
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甄权)。噎膈(孟诜)。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时珍)。
\x苦竹茹\x 【主治】下热壅(孟诜)。水煎服,止尿血 \x 竹茹\x 【主治】劳热(大明)。
【附方】旧五,新五。
伤寒劳复∶伤寒后交接劳复,卵肿腹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朱肱《南 阳活人书》)
妇人劳复,病初愈,有所劳动,致热气冲胸,手足搐搦拘急,如中风状∶淡竹青茹半斤,
栝蒌二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二服。(《活人书》)。
产后烦热,内虚短气∶甘竹茹汤∶用甘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二两,黄芩二两。
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服。(《妇人良方》)。
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
(《子母秘录》)。
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小儿热痛,口噤体热。竹青茹三两,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子母秘录》)。
齿血不止∶生竹皮,醋浸,令人含之, 其背上三过。以茗汁漱 牙齿宣露∶黄竹叶、当归尾,研末,煎汤,入盐含漱。(《永类方》)。
饮酒头痛∶竹茹二两,水五升,煮三升,纳鸡子三枚,煮三沸,食之。(《千金方》)。
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 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x淡竹沥\x 【修治】机曰∶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 盘承取。时珍曰∶一法∶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炭火逼 之,
【气味】甘,大寒,无毒。
时珍曰∶姜汁为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