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9-汤液本草-第31页

>赤小豆内容:气温,味辛、甘、酸,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胀满。又治 水肿,通健脾胃。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赤小豆花,治宿酒渴 病,即腐婢也。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气味平辛。大豆 黄卷,是以生豆为 ,待其芽出,便曝干用。方书名黄卷皮,产妇药中用之。性平。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黑大豆内容:气平,味甘。
《本草》云∶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解乌头毒,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逐 水胀,下瘀血。久服,令人身重。炒令黑,烟未断,热投酒中,治风痹痈痪,口噤,产后诸 风。食罢,生服半掬,去心胸烦热。明目镇心,不忘。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 、牡蛎良。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大麦内容:气温,味甘、咸。无毒。
《象》云∶补脾胃虚,宽肠胃。先杵细,炒黄,取面用。
《本草》云∶能消化宿食,破症结冷气,去心腹胀满。开胃,止霍乱,除烦去痰。治产 后秘结,鼓胀不通。大麦 并神曲二药,气虚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熟水谷。与豆蔻、缩砂 、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小麦内容:气微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麦百 粒,治大人、小儿骨蒸肌热,妇人劳热。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神曲内容:气暖,味甘。
入足阳明经。
《象》云∶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于脾胃药中少加之。微炒黄用。
《珍》云∶益胃气。
《本草》云∶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 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好颜色。落胎,下鬼胎。又能治小儿腹坚 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气,入足阳明。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酒内容:气大热,味苦、甘、辛。有毒。
《本草》云∶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 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若味淡者,则利 小便而速下。大海或凝,惟酒不冰。三人晨行,遇大寒,一人食粥者病;一人腹空者死 ;一人饮酒者,安。则知其大热也。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苦酒内容:\x一名醋,一名醯\x 气温,味酸。无毒。
《液》云∶敛咽疮,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余初录《本草》苦酒条。《本经》一 名醯,又一名苦酒,如为一物也。及读《金匮》,治黄胆,有麻黄醇酒汤∶右以美清酒五升 ,煮二升,苦酒也。前治黄汗,有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饴内容:\x即胶饴\x 气温,味甘。无毒。
入足太阴经药。
《液》云∶补虚乏,止渴,去血。以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谓之胶饴。色白而枯者,非 胶饴,即饧糖也,不入药用。中满不宜用,呕家切忌。为足太阴经药。仲景谓,呕家不可用 建中汤,以甘故也。
<目录>卷之六\米谷部<篇名>香豉内容:气寒,味苦,阴也。无毒。
《象》云∶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
《珍》云∶去心中懊 。
《本草》云∶主伤寒头痛,寒热。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 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加葛根三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又不汗,加麻黄三两,去节。
<目录>卷之六\玉石部<篇名>石膏内容:气寒,味甘、辛,微寒。大寒。无毒。
入手太阴经、少阳经,足阳明经。
《象》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 饮,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此有余证,勿用。
《心》云∶细理白泽者良,甘寒。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珍》云∶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经头痛。胃弱不可服。下牙痛,须用香白芷为引。
《本草》云∶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
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
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太上云∶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微寒,足阳明也。又治三焦皮肤大热,手少阳也。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
目痛鼻干,不得卧。身 已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 也。鸡子为之使。恶莽草、
马目毒公。
《药性论》云∶石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