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中国医籍考-第26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
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韩保升曰。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 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掌禹锡等曰。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 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而英 公李世 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 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或疑其间所录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 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矣。盖 上世未 着文本。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 经录。(嘉 补注本草序)
又曰。陶弘景序云。今之所存。有此四卷。唐本亦作四卷。韩保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今 按四字当作三。传写之误也。何则。按梁七录云。神农本草三卷。又据今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 下。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 有序录。明如韩保升所云。又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序例注)
赵德邻曰。滕元发云。一善医者。唯取本草白字药用之多验。苏子容云。黑字者是后汉人益之。(侯鲭录)
王应麟曰。今详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
托名炎帝耳。(困学纪闻)
杨慎曰。白字本草。相传以为神农之旧。未必皆出于神农。后人增之尔。然其中如肠鸣幽幽。又云劳极洒洒。
又发 疗小儿痫大人 。仍自还神化。又云。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为阳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为之 长。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立夏之日。蜚廉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 节。保神守中。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为牡蛎乌喙。使主四肢二十三节。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为细辛蜀漆。
使主胸背二十四节。此文近素问。恐非后世医能为也。又据此文以立冬为首。别考 纬书。谓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农。周建子。宗黄帝。
所谓正朔三而改也。立夏之后。复例夏至而后言立秋。与素问长夏之说同。所谓五气顺布行四时也。(升庵文集 )
寇宗 曰。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平帝纪元始五年。
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 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不着本草之名。此未臻 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 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 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也。(本草衍义)
【目录】卷十【篇名】本草(二)
属性:〔雷公集注神农本草〕隋志四卷 佚 〔陶氏(阙名)名医别录〕(艺文略作陶弘景撰) 隋志三卷 佚 〔陶氏(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录七卷 佚 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 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 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由辞。幽 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 群生。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 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着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
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 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 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 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 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铭时用上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 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