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中国医籍考-第2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可贻诸知音尔。
梁书曰。陶弘景。字通明。丹阳人。性爱林泉。尤好着述。常曰我读书未满万卷。以内典参之。乃当小出耳。
先生性好医方。专以拯济欲利益群品,故修撰神农本草经三卷为七卷。撰真诰十卷。集验方五卷。广肘后为百一 之制。世所行用多获异效焉。(太平御览)
唐书于士宁传曰。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谓 神农氏尝药以拯含物。而黄帝以前。文本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 华佗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张舜民曰。陶隐居不详北药。时有诋谬。多为唐人所质,人固有不知。无足怪也。(画漫录)
朱子曰。陶隐居注本草不识那物。后说得差背底多。缘他是个南人。那时南北隔绝。他不识北方物事。他 居建康。(语类)
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要。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 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
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其书颇有裨 补。亦多谬误。
按据隋志。名医别录与本草经某注。各自单行。而若别录。唯着陶氏撰。不审其果为弘景否。查证类本草五 石脂女萎雷丸玄石。弘景集注所引别录之文。与黑字所记不异。苏敬新修本草注曰。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 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开宝重定本草序曰。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 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书。朱墨杂书。时谓明白。又曰白字为神农所说。
黑字为名医所传。嘉 补注本草总叙曰。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至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 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又曰。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云。考弘景序称进名医副品三百六十五则。似 别录与副品为一矣。而别录之文。苏敬新修本草所引四十则。李 海药本草所引二则。全然与黑字所记不同。则 似别录非副品矣。盖弘景之撰本草经集注。就名医别录中摭三百六十五品以副旧经之数而别录之。书至唐有单行。
苏敬李 辈犹得见之。乃以弘景采录之余。有可备施用者。故收入注中。是其文所以与黑字所记不同也。名医副 品。本自别录中所采记。而别录不是成乎弘景之手。隋志所谓陶氏别是一人。艺文略直题陶弘景集。李时珍以本 草经集注为名医别录。其说并误矣。
〔苏氏(敬)新修本草〕(艺文略作唐本草)旧唐志二十一卷 佚 孔志约序曰。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 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 。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 战。饮食伺HT 。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机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因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
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 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 和。大庇苍生。普济黔 首。功侔造化。恩迈裁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岐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后。昔秦政煨燔。
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 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颇或 驳。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
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仁。冬收云实。谬粱米之 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蘩萋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野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
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后。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 杜蘅于及已。求忍冬于络石。舍陟厘而取 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
既而朝议郎行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 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大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敬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 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上。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 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 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
择其去取。铅干昭章。定详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网罗 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