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反伤卫而卫气 不和。则营卫不相通。不得谐循脉内外而并行。是以其外不解也。必 复发去卫中所中之邪风。然后营卫谐和而病解矣。所以用桂枝者。
以桂枝能和卫而不能至营也。所以不用麻黄者。以麻黄俱入营卫。
反复动已和无疾之营气。使营卫俱虚。俱出而为汗。遂令汗漏不止。
则人殆矣。此古人解表精微之意。因世人疑营气和而外不解之语。
故详明之。
又曰。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雍曰。前证言营气和而反不及卫。此 证言卫气不和而不及营。其实一证也。但前证谓常发热而汗出者。
此证谓发热汗出有时者。故论言先其时发汗则愈。其用桂枝。则二 证皆同。
又曰。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 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雍曰。此营卫俱伤之证。所 以不用桂枝。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 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属桂枝汤。外解已。血未下。少腹急 结。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又曰。太阳病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
又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又曰。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又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 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 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雍曰。服汤已者。谓服麻黄汤已 也。衄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盖久衄之家。既已亡血。故不可 汗。今缘失发其汗致衄。故当泄其毒瓦斯也。
又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一云用桂枝汤)雍 曰。亦分中风伤寒有汗无汗二证。而用桂枝麻黄二汤也。
又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 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常 氏云。疑其误也。设须发汗。当用麻黄汤。不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取小小汗出而已。雍曰。亦当分有汗无汗二证而用汤也。其小便清 者。知不在里。故不用承气汤而用二汤也。
又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 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雍曰。下利。里证。身疼痛。表证也。
又曰。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雍 曰。可与前证相续。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属桂枝汤。
又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 风。宜桂枝汤证。雍曰。营弱者。自和也。卫强者。风邪乘之也。欲逐 风邪。须令桂枝入卫。则不动营也。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脉经云。气不上 冲者。不可与服。
又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 桂枝汤则愈。庞氏曰。风池足少阳之经。阳维之会。不针天柱而取 风池者。阳维维诸阳。巨阳为诸阳主气故也。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 腹上抢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又曰。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
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者。属麻黄证。庞氏云。身疼痛骨节烦疼。凡脉浮数或脉浮紧。无汗。
小便不数。病虽十余日。尚宜麻黄汤也。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又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或 头痛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 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又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 大青龙汤发之。雍曰。大青龙汤惟有此二证最为难识。故世医多不能 辨。用之亦多误也。前曰太阳中风脉浮紧者。此即中风见寒脉也。后 曰太阳伤寒脉浮缓者。此则伤寒见风脉也。庞氏曰。似桂枝证。反无 汗而脉紧。似麻黄汤证。反身不疼而脉缓。此为大青龙证。其言皆不 难知。其要则在太阳中风脉浮紧。太阳伤寒脉浮缓而已。然大青龙 发汗。过于麻黄汤远甚。如中风见寒脉汗不出者。尚可用。设或中风 见寒脉自汗出者。安敢更用青龙汤发表。故仲景又曰。若脉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