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书。即人一身之脏腑经络。先不得明。又何 以治人之病矣。
<目录>卷八·阳明经症<篇名>谵语郑声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 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 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肝肾。
王肯堂曰。谵语症。有补虚一法。如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仲 景谓亡阳谵语。即此义也。故楼英云。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百十数。岂可不分 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黄 汤。治伤寒或时悲哭。或时嘻 笑。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次。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两手脉浮沉不一。举按 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甚者调中丸。或理中丸。有阴症手足冷。脉细微而谵 语者。宜四逆汤。活人用白通汤。海藏用黄 加干姜汤。有人患此症。脉极沉细。外热内寒。肩背 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 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 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得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其 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虚也。
柯琴曰。首条。谵语之由。二条。谵语之脉。脉短。是营卫不行。脏腑不通。故死也。二条。
言死脉。三条。言死症。盖谵语本胃实。则不是死症。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症。则是死症。而非胃家 实矣。
【纲】仲景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目】朱肱曰。病患有谵语郑声二症。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当调胃承 气汤。如服之而谵语止。或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世多 不别。然亦相似难辨。须凭外症与脉别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
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必谵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者。汗 之必谵语。谵语属胃。和中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胃实 谵语者。或汗多亡阳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
成无己曰。郑声。不正之音也。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盖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 而不正也。若以重语为重叠之语。与谵语混而莫辨。殊失仲景之旨。
李杲曰。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 之事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也。
吴绶曰。大都郑声。乃因内虚。正气将脱。而言皆不足之貌。如手足并冷。脉息沉细。口鼻气 息短少。所说言语。轻微无力。气少难以应息者。皆元气将脱也。或吃忒不止。神昏气促。不知人 事者死。或气息不促。手足颇温。其脉沉细而微者。急以附子汤倍人参主之。或以接气丹、黑锡丹 兼进一二服。以助其真气也。或浓煎人参。徐徐与之。或未可用附子者。以三白汤倍人参主之。
戴原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
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年老人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 虚故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
须以他症别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热烦。渴而妄言者。乃里实之谵语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
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乃阴格阳之谵语也。里实宜下。调胃承气汤。热躁甚而妄言不休。大 渴喜饮。理中汤。阴格阳。宜温胆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
又有不系正阳明。似困非困。间时有一二声郑语者。当随症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妄言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阳非阴者。宜小柴胡和建 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若阳传入阴。自利。手足厥逆。语或错乱。此虽已自利。其中必有 燥屎。犹当下之。阴中之阳。宜调胃承气汤。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痛。其人如狂 谵语者。桃仁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亦能谵语。小柴胡汤。
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郑声。宜温胆汤去竹茹。入人参五分。
或用六君子汤。
魏荔彤曰。阳明胃病。固多谵语矣。然谵语亦有虚实不同。不可概施攻下。夫谵语固谵语。惟 胃中实热。津液不足。方神明昏昧。而胡乱作语。此谵语也。若胃热不实。则神明不至甚乱而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