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96-儒门事亲-第82页

行之,惊 者平之,衰者补之,甚者泻之,吐之下之,摩之益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灸之制之,适 足为用,各安其气,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阴阳 加,气之所衰,不可以为功也。
今集诸经验方附于篇末。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神白散属性:治真阴素被损虚,多服金石等药,或嗜炙爆 桂府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或大渴欲饮冷者,新汲水尤妙。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猪肚丸属性:治消渴、消中。
猪肚(一枚) 黄连(五两)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如无,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为末,纳猪肚中,线缝,安置甑中,
蒸极烂熟,就热于木臼中捣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五 十丸,渴则服之。如无木臼,于沙盆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烂为妙矣。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葛根丸属性:治消渴,消肾。
葛根(三两) 栝蒌(三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者,炮,去皮脐用)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治日饮硕水者。春夏去附子。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胡粉散属性:治大渴,百方疗不瘥者,亦治消肾。
铅丹 胡粉(各半两) 栝蒌(一两半) 甘草(二两半,炙) 泽泻 石膏 上八味为细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壮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
二日愈。渴甚者二服;腹痛者减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则腹痛也。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三黄丸属性: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发寒热者。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二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一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捣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 者加七丸。服一月病愈,尝试有验矣。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人参白术散属性:治胃膈瘅热,烦满不欲食;或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饮 而数小便;或热病;或恣酒色,误服热药者,致脾胃真阴血液损虚。肝心相搏,风热燥甚,
三焦肠胃燥热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则周身不得润湿,故瘦瘁黄黑。而燥热消渴,虽多饮 ,而水液终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为小便多也。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为 下焦虚冷,误死多矣。又如周身风热燥郁,或为目瘴、痈疽、疮疡,上为喘嗽,下为痿痹,
或停积而湿热内甚,不能传化者,变水肿腹胀也。
凡多饮数溲为消渴,多食数溲为消中,肌 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为消肾。此世之所传三消病也。虽无所不载,以《内经》考之,但燥 热之微甚者也。此药兼疗一切阳实阴虚,风热燥郁,头目昏眩,风中偏枯,酒过积毒,一切肠胃涩滞壅塞,
疮癣痿痹,并伤寒杂病烦渴,气液不得宣通,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当归 芍药 大黄 山栀子 泽泻(以上各半两) 连翘 栝蒌根 干葛 茯 苓(以上各一两) 官桂 木香 藿香(各一分) 寒水石(二两) 甘草(二两) 石膏(四两) 滑石 盆硝(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半盏,绞汁,入蜜少许,温服 。渐加十余钱,无时,日三服。或得脏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后却常服之,或兼服消痞 丸。似觉肠胃结滞,或湿热内甚自利者,去大黄芒硝。
<目录>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篇名>人参散属性:治身热头痛;或积热黄瘦;或发热恶寒,蓄热寒战;或膈痰呕吐,烦热烦渴;或燥湿泻痢;
或目疾口疮;或咽喉肿痛;或中风昏眩;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一切邪 热变化,真阴损虚,并宜服之。
石膏(一两)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人,即其人矣 。征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三书未传于世者 。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论》,于卷首增写六位藏象二图,其余未遑润色,即付友人穆子昭 。子昭乃河间门人,穆 大黄之后也,时觅官于京师,方且告困,征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从子昭授得一本。后置 兵火,遂失其传。偶于乡人霍司承君祥处,复见其文。然传写甚误,但根据仿而录之,以待后 之学人,详为刊正云。时甲辰年冬至日,锦溪野老,书续方柏亭东,久亭寺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