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瘅疟皆非真疟也)。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 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 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五脏六腑皆能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传之于 各经也。邪,寒邪也。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轻者浅而在皮毛,重者深而在肠胃。
故咳,外症也,泄,里症也。寒在表则身痛,寒在里则腹痛,曰先受之者,次必及乎肺而为咳也)。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 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脉上挟于咽,故喉中如梗,至于痹则痛矣)。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 以转,转则两 下满(肝之脉布胁肋,故胁下痛。 ,胁之下也)。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脾脉上膈挟咽,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脾处右,故右 下痛,痛引肩背也。脾土喜静,动则违其性,故增剧也)。肾咳之状,咳则 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肾属水,主涎,故为咳涎也)。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者,脾之妻也,
故脾咳必传于胃而为呕唾。长虫处于胃,呕甚则随气而出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 汁者,苦汁也)。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遗矢者,大便不禁也)。心咳不已,则小肠 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而转失气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为津液之府,故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 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久咳,则上中下三焦俱病,一身之气皆逆,故腹满不能食饮也)。此皆聚于胃,关于 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肺为皮毛之合也。涕唾者,肺 与胃司之。面浮肿者,气上逆而急也)。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夜属于阴。行则劳其身半以下,且夜行多恐,故喘出于肾 也。肾水伤,则无以禁火之炎,而肺金受贼矣)。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堕而恐者,伤筋损血,故 喘出于肝,肝木伐土,故害脾也)。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且惊且恐,则气衰而神乱。肺主气,心 藏神,故二脏受伤也)。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水气通于肾,跌仆伤其骨,故喘出焉)。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 已,怯者着而为病也(勇者气足神全,故一时所动之气,旋即平复,不足之人随所受而成病矣)。
《腹中论》曰∶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胀甚则腹皮绷急,中空无物,鼓之如鼓,故名鼓胀)
……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鸡胃能消金石,其矢之性等于巴豆,通利二便,消积下气。但宜于壮实 之人,虚者服之,祸不旋踵。即经云一剂便知其效,二剂便已其病。亦状其猛利也。用干羯鸡矢一升,炒微焦,
入无灰酒三碗,煎至减半,取清汁,五更热饮即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饮一剂,觉足有皱纹,饮 二次即愈矣)。
《灵枢·胀论》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脏之胀也。闷乱 曰,央央者,困苦之貌)。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 不化;小肠胀者,小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胀也。濯濯,肠鸣水声也。飧泄,完谷不化也。气癃者,小便不 利也)。
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厥逆之气自下而上,则营卫之行失 其常度,真气与邪气相攻,合而为胀也)。
《灵枢·水胀》篇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目之下为目窠,如新卧起者,形如卧蚕也),其颈脉动,
时咳(颈脉。足阳明人迎也。阳明之脉自人迎下循腹里,而 水邪乘之,故为颈脉动,水之标在肺,故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 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此上皆言水肿之候)。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 ,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阳气不 行,病在气分,故有声如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而皮浓也),按其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