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1-医学实在易-第34页

热者,久久身必甲错也,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也。若身重汗出已,
辄轻者,久久必身 , 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虫在皮 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黄汗,桂枝汤加 主之。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各三两) 黄 (五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
疗黄胆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者衣皆黄,黄汗吴蓝汤方。
吴蓝 白芍 麦冬 桑白 防己 鲜皮 栀子(各六分 水煎。
<目录>卷五\表证诸方<篇名>中风症属性:\x小续命汤\x 通治六经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人参 白芍 川芎 黄芩 防己 杏仁 炙草(各八分) 附 子(四分,炮 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x防风通圣散\x 治中风,伤寒疮疡,及一切表里俱实之症。
酒大黄 芒硝 防风 荆芥 麻黄 栀子 白芍 连翘 川芎 当归 薄荷 白术(各五 分)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钱) 甘草(二钱) 滑石(三钱 加葱姜煎,日可两服,夜可一服。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
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 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 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王之,
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 旨,详且悉哉。
歌曰∶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枯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x驱风至宝丹\x 治风中经络脏腑,及一切危证。
天麻 人参 熟地 羌活 桔梗 石膏 独活 黄芩(各一两) 薄荷 大黄(酒浸) 芒硝 黄柏 荆芥 麻黄 栀子 细辛 连翘 黄连 全蝎(各五钱) 川芎(三两半) 白 术(一两半) 白芍 当归 防风(各二两半) 甘 草(二两) 滑石(三两 上二十六味,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x侯氏黑散\x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颠。
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细辛 干姜 人参 茯苓 当 归川芎 牡蛎 矾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 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方用参、苓、
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其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 痹着之气;然风以寒为帅,先以细辛、干姜驱其助虐之寒;火乘风而发,又以黄芩、桔梗,
疏其怫郁之热;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 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 ,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 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 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x地黄饮子\x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阴气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 肉(各五分) 薄荷叶(二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然火由风发,则无形而行速,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 ;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制 方煮法之妙如此。
\x参附汤\x(见盗汗 \x三因白散\x 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气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钱研) 半夏(三钱) 生附子(二钱 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温服。寒化证,脉微或脉脱,四肢 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脉数,手足温,为热化证,宜风引汤、竹叶石膏汤之类。
\x白虎汤\x(见伤寒 \x竹叶石膏汤\x(见火症 \x黄连阿胶汤\x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少阴中风,借用此方 。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二只打匀,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日三服。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
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