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8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腑脏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 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为胁痛,为心 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反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人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 子之气病者常少,女人之气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妇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此之谓也。学人宜致 思焉。

脉法
《脉经》曰∶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血气俱多。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小者血气俱少。脉来细而 微者血气俱虚。代者气衰。细者气少。浮而绝者气欲绝。弦大而滑中有短气。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而微,

血气俱不足也。
刘立之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方法
丹溪曰∶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苟内无所伤,外无所感,何气病之有。今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 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转成剧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归。又曰∶ 气无补法,世俗之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 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又曰∶冷生气者,出于高阳生之谬言也。病患自觉冷 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又曰∶凡 气有余便是火,是皆为治之正论也,可不究欤。

调气用木香。然木香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而病甚矣,故当 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禀受素壮而气刺痛,当用枳壳、乌药。若因气不舒而刺痛,当用木香调达之。
若肥白人气刺痛者,宜与人参、白术,加枳壳、木香。
一方,解五脏结气,益少阴经血,用栀子炒令将黑为末,以生姜汁入汤同煎饮之,其效甚捷。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

清膈丸
治因湿热气滞。

黄芩 黄连(各五钱,炒) 香附(一两五钱) 苍术(二两)
上为细末,新取红熟栝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正气天香汤
(河间) 治妇人一切诸气作痛,或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 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无问胎前产后,一切气候普皆治之。

乌药(一钱五分) 香附(六钱) 陈皮 紫苏 干姜(各六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木香槟榔丸
(子和) 此药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 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积热,口苦烦渴,涕唾稠粘,膨胀气 满等证。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黄柏 莪术(煨) 枳壳(麸炒) 黄连(去毛) 大黄(酒拌,湿 纸包煨) 黑丑(取头末) 香附(各一两,童便浸) 当归(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苏合香丸
(局方) 大能顺气化痰,并治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痛,小儿惊搐,大人中风卒死等证。

沉香 麝香(另研) 诃子(煨去核) 木香 丁香 荜茇 安息香(另研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煮为膏) 白术 白 檀香(各一两) 薰陆香(另研) 苏合油(加入安息膏内) 龙脑(另研,各一两) 朱砂(另研飞,用为衣) 乌 犀角屑(各五钱) 香附子(另末,一两)
上为细末,研极匀,入安息膏及炼蜜和匀,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化下四丸,白汤亦可。

苏子降气汤
(局方) 治气不升降,痰涎壅塞,气满气痛等证。

川归(去头,酒浸) 甘草(炙) 前胡(去芦) 浓朴(姜制,各五分) 肉桂(去粗皮) 陈皮(去白,各七 分半) 半夏(泡) 紫苏子(另研,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异香散
(局方) 治胃气不和,饮食不化,腹胁膨胀,一切冷气结聚作痛等证。(方见胁痛门。)


沉香降气汤
(局方)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闷,噫醋吞酸。

沉香(四钱) 砂仁(五钱) 甘草(炙,一两二钱) 香附(童便浸一宿,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白汤调下。

复元通气散
(局方) 治跌扑损伤,或负重挫闪,致气滞于血分作痛,并一切气不宣通,瘀血凝滞,周身走痛 等证。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 火煨) 木香(各一两半) 玄胡索(碎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