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37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当归 浓朴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汤亦得,食前,一日三服。发时不拘增数。
上久病渐推其积方。
〔《脉》〕下痢而腹满为实,当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 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气用参、术,血用四物。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 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 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
〔垣〕
茯苓汤
治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

茯苓(六分) 泽泻 归身(各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二分) 生姜(二钱) 肉桂(五分) 黄芩(三 分,生)
猪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一本无升麻、柴胡。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热,食前服。
〔罗〕
神效越桃散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内经》脓血稠粘,皆属相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赤黄为热,青白为寒,治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丸、香连丸,治寒白胶香散。
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宜涩,宜养脏汤。(木香、养脏汤,并见虚滑条。白胶香散未考。)

坚中丸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 黄柏 赤茯苓 泽泻 白术(各一两) 陈皮 肉豆蔻 白芍药 人参 官桂 半夏曲(各五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为主,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
〔洁〕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
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方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汤下。

加减平胃散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 脾胃。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槟榔(三钱) 甘草(七钱) 木香(三钱) 桃仁 人参 黄连 阿胶 茯苓(各 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 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丹〕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有用朴硝者。
苍术 白术 黄芩 芍药 滑石 茯苓 甘草 陈皮 神曲(炒) 煎,下保和丸。
〔世〕治痢食积。
附米 神曲 川芎 栀子 滑石 山楂 红曲 青黛 桃仁 为末,丸服。
〔丹〕
青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

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即益元散) 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二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坠赤积,身热。
木通(二钱半) 芍药(炒) 陈皮 白术 滑石(各五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与点丸各十丸。
〔洁〕
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上锉。每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槐花丸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仲〕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集》〕治血痢神效。干姜于火上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垣〕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补之。如里急,频见污衣者,血 虚也,更加当归。如便白脓少而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御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
当安卧不言,以养其气。(气涩忌御米壳,但服甘药,安卧不言。)
〔丹〕丈夫辛苦劳役,肚痢白泻。
滑石(一两) 陈皮 白术(六钱) 芍药(五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