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37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分六帖,水二盏半,煎取一盏,食前服。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 浓朴 白术 茯苓 滑石 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热多者。
大黄 黄连 黄柏 黄芩 枳壳 白芍药 当归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术 上等分为末,面糊丸。
〔世〕不问赤白痢。用苦 根,不拘生干,捣取汁,生姜蜜水调服。未效,再进半碗许,立愈。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止。
〔《千》〕治下痢冷热,诸治不瘥方。
乌头 黄连(各一升)
上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世〕治似痢非痢,挟热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晒干。)
上为末,粳米饮为丸,米饮下。
〔罗〕至元乙亥,廉台王千户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 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
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闷,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
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泄痢;
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养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
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又灸阳辅二 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除清湿之邪。迨月余,病退平复。
理中汤(方见伤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海〕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痢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赤血,或杂以血脓,小便不多而 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脱,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黄气短,此本气损少之故也。小肠者,手太阳丙火也;膀 胱者,足太阳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肠之位,小肠被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五行相克论之,
又足经来克手经,此火投于水,大寒水之症,宜温之可安。其与《难经》一症,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此 病火投于水,变为寒症,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 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 干姜(各五钱) 赤石脂(两半,水飞) 朱砂(一两,细研)

上细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汤下。
〔《太平广记》〕贞观中,太宗苦于气痢,众医不效,诏问群臣中有能治者,当重赏之。有术士进以乳汁煎荜茇 服之,立瘥。
〔世〕治水泄并赤白痢。用草乌大者一两半,将一半烧灰,一半生用,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 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水泻,井花水下,并空心服。忌腥臊、热毒、诸冷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黄连香薷饮,加甘草、芍药、生姜神效者,盖夏月之痢多属于暑。洁古治处 暑后、秋冬间下痢,用浓朴丸大效者,盖秋冬之痢多属于寒。《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者是也。(浓朴丸 方见膈气反胃。)初病大肠闭塞,里急后重。(治法并见前后重多热条。)
〔丹〕其或缠滞退减十之七八,秽积未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
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尚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当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者,虽有 去湿实肠之功,其或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又当以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等药涩之,甚者添牡蛎,可 择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灸天枢、气海。(此穴大能止泄。)
〔仲〕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止之。(方见伤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汤,主病属下焦血虚且寒,
非干姜之温、石脂之涩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肠胃。)
〔罗〕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 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并宜服之。

木香 丁香(各一两) 枳实(麸炒,五钱) 当归 乳香 诃子皮(各一两)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半)
藿香 黄连(炒) 白芍药 青皮 陈皮(去白) 浓朴(制) 甘草(炙,各一两) 干姜(炮,五钱)
御米壳(蜜水炒,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盏,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热,食前服。
〔海〕
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草果(连